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0-04-27 15:15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留日作家“日本体验”的分析,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内在规律。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作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就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文学努力改变自身衰弱不振的状态,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开辟了未来文学发展的道路。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比较注意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来发掘这一现代转换的意义,本文认为,“影响研究”也不足以完全阐述中国作家自己的心态变化,而对“体验”的重新认识,将有可能更具体地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若干细节。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论”。主要总结了目前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的基本研究方法,即“中外文学交流”的阐释模式。文章提出,传统研究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它的确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所背靠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必须看到,这里同时也存在着对文学创作这一复杂的精神现象的某种的隔膜。因为,精神产品的创造归根到底并不是观念的“移植”而是创造主体自我生命的体验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联系着我们内在生命存在方式的一个精神现象——体验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在近代中国作家的诸多异域体验当中,“日本体验”首先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留日中国作家所遭遇的一些“新词语”,以及这些新词语所带来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这些词语包括“民族”、“革命”、“进化”、“世界”、“新民”与“心力”。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以黄遵宪、梁启超为中心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日本体验”。这些对日本的初步认识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晚清的几大文体“革命”,展示了中国文学现代演化的可能。当然,由于晚清作家各自体验的深度的差异,这些文体革命各自所取得的成效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第四部分重点讨论了鲁迅、周作人兄弟日本体验与他们文学探索的关系。文章提出,黄遵宪、梁启超一代中国作家的日本体验主要是以民族国家建设为基本立场,即在民族总体危机的方向上来感受日本,将文学作为解决这一民族危机的手段。但到了鲁迅、周作人这里,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鲁迅、周作人主要是在个体生命的立场上来读解日本、感悟日本,国家民族的建设也被纳入到了个体发展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这可以说是关于日本的一种“深度体验”。鲁迅兄弟在日本的文论、文学翻译及其他创作都充分显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选择。 第五部分讨论了从《甲寅杂志》到《青年杂志》的中国思想变迁。这一变迁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相当多的中国作家开始改变了晚清时代的“国家主义”立场,开始关注和思考个人的价值与发展,这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得以开展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立场的改变也与民国初期中国作家的日本经验密切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桂起,翟瑞青;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蒋益;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意识[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3 金惠俊;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以20世纪80、90年代为主[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4 黄书泉;开拓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境界——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J];理论与创作;2001年04期

5 蒋益;中国现代文学地域观[J];理论与创作;2001年06期

6 王继增;《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1)[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年02期

7 王继增;《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辅导(2)[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年03期

8 李光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纪念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诞生八十周年[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9 咸立强;宿命的抗争──现代文学中出走情节意蕴分析[J];克山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10 郭国昌;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述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文英;;一个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上海的现代文学(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王润龙;;从中国现代文学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清芳;日本现代文学如何摆脱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易晖 中国现代文学馆;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金惠俊 韩国釜山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的韩文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岩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现代文学中的神话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方言入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段美乔;现代文学学科前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陈平原;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N];文汇报;2007年

8 ;关注现实 创新理论 服务社会[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丽 实习生 傅海燕;周末,邀你点击现代文学[N];工人日报;2000年

10 文学所现代室;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赖斯捷;近现代湖南报刊与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7 申宜f,

本文编号:2642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2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b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