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

发布时间:2020-05-20 22:06
【摘要】: 该文以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批评家钱钟书及其批评文本为考察对象,综合时代现实与个人际遇、成长环境与主体条件、纵向承继与横向借鉴、创作影响与理论互动等多重因素,系统研究钱氏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理路、学术渊源、生成机制、理论内涵、体系架构、理论个性以及学术贡献等相关问题。 首先历时性地展现钱钟书文学批评思想由探索、发展到成熟的整个演进理路,并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深入探讨其思想得以形成的人文根基;然后深入到钱氏文学批评理论的潜在生成语境——“对话”之中,揭示出它的多重内蕴及其内在的文化诉求;继而从共时性的角度出发,采用现代文论的逻辑结构与话语范式,对散见于钱氏批评文本中的理论观念进行细致地梳理与阐析,寻绎出钱氏完整的、自成一脉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最后,通过多维视角的观照与现代意味的审视,客观全面地阐发出钱氏文评思想的理论个性与学术贡献。 该文认为,20世纪中西融通的时代氛围的濡染,浩博厚重的钱家家学“文化群落”与会通中西的清华“文化群落”的双重熏陶,伯父与父亲双重养育的特殊成长环境,这一切外在动因与钱氏自身已然而存的天性禀赋相汇,造就了痴气盎然又变易不居的批评家钱钟书,也形成了他思想中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对话”精神。 这一精神贯穿于钱钟书所有的批评著述。在他的批评世界中,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的批评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在中西淹博浩瀚的现象话语空间内,围绕着“谈艺”的主题,展开了自由平等的“对话”。作为“主持人”的他则本着“通观一体”的基本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将各种声音沟通、比较、互补、参映,在打通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各学科、各时代、各文体、各流派等各种各样的疆域界限的基础之上,提升出具有人类文化普遍意义而又不失独创性的文学批评理论。从运行机制上看,这种“对话”语境中的理论生成主要从三个层面上展开:比较互证——融化互补——创新转化,由低层面跃为高层面的逻辑必然,体现出现象学研究范式与逻辑学研究范式的完美结合。 在“对话”语境中生成的钱氏文学批评理论在随意性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现代性的理论体系架构,在微观的现象研究背后深蕴着对文学宏观的“圆照周览”,体现出随机偶然性与系统理论性、现象与逻辑的二律背反。它以文学批评活动作为出发点及归宿点,将文学本体批评论、创作规律批评论、文学文本批评论以及文学鉴赏批评论这四大板块统辖起来,在审美与现实、微观与宏观、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交互映照下,动态地呈现出一幅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立体图景。 这一“隐性”的批评理论体系自由、平衡、协调、互动、开放,超越了传统的作者意图论、形式结构论和读者建构论等片面的批评理论,克服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对立,是一种整体化、综合性、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它以现实人生为研究根基,以“游心”为基本旨趣,以“解构”为外在表征,以“圆”为内在美质,兼有学理追求与个性诗情、兼具人文关怀与唯美倾向、杂糅严谨庄重与戏谑叛逆、融汇博大厚重与细腻灵动,体现出了一种开放、兼容的学术胸襟与气魄,也体现出了对一种积极的人文精神的求索: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崇尚人格、矢志创造、平等参与、不卑不亢,熔铸着钱钟书独有的精神个体性。 在批评理论多元杂陈的言说景观中,钱钟书以圆通灵动又稳健踏实的理论立场与研究范式,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融会贯通,既强调异质理论话语之间的“奇缘佳会”,不断汲取各种理论营养,同时又注重理论自身富有创造性的运化与提升;既消除了不同理论之间的樊篱与沟壑,克服了中西文学批评理论难于“对话”的话语困境,实现了中西平等的双向阐发,同时也在激活本土传统话语资源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式”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了全新的超越。这一研究不但以多向度的超越丰富和发展了中西文学批评理论,而且也以自身充满了自由精神的个性化研究风采以及开阔、兼容的“大文化”研究视野,改变了中国传统学术较为封闭、单一的研究范式,代表了二十一世纪学术研究向开放性、多元性、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大趋势。因而,它无论对于我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转型还是当下的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郑澈;;钱锺书对严羽《沧浪诗话》的误解与原因[J];学术月刊;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月芳;钱锺书诗学思想发微[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3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73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e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