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郑獬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蒲松龄《古镜行》诗考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5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8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张再林;;白居易的“维摩人生”及文学史意义——以宋词对维摩诘的接受为例[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谭新红;;宋词的书册传播[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陈奰红;;宋代关于女性的法律对宋词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张细珍;;纯女声·代女声·拟女声——对宋词“女声”现象的初步考察[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潘明福;;两宋十二家词人零考[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9 徐安琪;;“以诗为词”:苏轼词学思想新论[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10 宋玉洁;;毛滂人品的再评价[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叶辉;《明史·职官志一》笺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5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7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