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

发布时间:2020-05-23 02:55
【摘要】: 近年来,众多学者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问题,但中国文学批评到底应该怎样转,学者们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真正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到中国文学批评转型发生的原点,研究当时中国文学批评为什么会发生转型,文学批评家们又是如何进行转型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转型,以及他们的转型实践对当今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启示。 但是,要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发生,首先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即什么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发生在什么时候。任何时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文本、批评功能等。一般来说,文学批评方法的改变,还不能说是文学批评的“转型”,因为倘若主体、对象、功能没有变的话,其基本的“型”就还未变。例如20世纪的西方文学批评,各种批评方法潮起潮落,但它们都同属西方的“现代”型文学批评。只有当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文本、批评功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之后,文学批评才能说是发生了“转型”。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究竟从何时开始,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在诸种意见之中,呼声最高的是“五四”说,这以我们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部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为代表。但是笔者不这样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发生并不是起于“五四”时期,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术界陷入了一个误区。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应发生于晚清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到晚清为什么会出现转型?首先是因为社会历史危机。到了18世纪末,清王朝的统治开始衰落,逐渐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但是,在沉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治古文经学的汉学家们却束手无策。乾嘉古文经学没落导致今文经学兴起,而今文经学兴起致使经世致用思潮复活,经世致用思潮要求文学批评的功能发生转变。其次是因为西学东渐。晚清西学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危机,儒学正统地位逐渐丧失。而儒学正统地位丧失导致新式教育兴起,新式教育的兴起又为中国培育了大量的新型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成为批评主体,必然会导致中国文学批评发生转型。再次是因为文体变革。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文体是诗词,小说等不受重视。但晚清之时,小说地位日益提高。而文学文体和文学批评文体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依存关系,即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是基于文学文体的变化。因此,当文学批评对象发生改变的时候,中国文学批评发生转型也就在所必然了。前两者属文学批评转型发生的“外发型”原因,即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他律性”规律,而后者则属于文学批评转型发生的“内发型”原因,即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自律性”规律。 中国文学批评的转型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也就是说转型发生的路径是什么?如果对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批评作一总体概括的话,应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革命它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二是王国维等人的西体中用,如《红楼梦评论》;三是以章太炎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这三种文学批评各有其不同的文学观念 暴 博士学位论文 DOCTORALDISSERTATION 和主张,但却又一致地实践着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烈。例如,中国文学批评的土体发生了改 变,,以前为封建十大夫,现在的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均为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批评对 象发生了改变,晚清以前的中国文学批评,其批评对象土要是诗歌和散文,不重视小说等叙事 文学,而现在梁启超高举“小说界革命”大旗,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章太炎为《洪 秀全演义》作序;批评文本发生了改变,中国一占典文学批评文本体式,土要是序、纪传体、品 语、诗体以及评点体等,梁、章、王等都发表了一些专门的文学批评论文,它们不同于一占代文 学批评中那些散见T.子一!弓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论,也不同于笔记体的诗话、词话和小说戏 曲评点。批评功能发生了改变,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功能主要在T.维护封建道统、文统、义法 等,梁启超等文学批评家们,其文学批评功能转变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人本思想的出现。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路径有文学复古、文学革命和西体中用二条。那么,为什么在社 会急剧变动、中西文化冲突的时刻,他们会做出以上不同的选抒,即他们进行文学批评转则的 立场是什么?笔者认为,批评大师们之所以对文学批评转型各白选抒白己的道路,土要是因为 受现代中国的基本意识形态影响所致。梁启超等进行文学革命,是因为受了进化论启发和影响, 章太炎提倡文学复古,是为他那民族主义思想所左右。王国维思想较为复杂,本文暂且存而不 论。进化论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中国的基本意识形态,是为中国近代以来种种历史行动的理由和 依据。但是,也并不是说梁启超等只受进化论所支配,章太炎只受民族土义左右,其实,进化 论与民族主义作为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其影响是)’‘泛的,而不只是某个人或某类人,它是一 种全民族的意识形态。例如,染启超就也受民族土义影响,章太炎也赞同进化论,只不过其文 学批评主张各受某种影响相对深刻一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总目[J];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04期

2 殷国明;;从“批评主义”到“批评的文化”——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思考与选择[J];文艺争鸣;2016年12期

3 殷国明;;从“炮声”到“狮吼”——关于近世中国文学批评的发生机缘与机制[J];文艺争鸣;2017年06期

4 马青山;;阔大睿智的雷达[J];丝绸之路;2018年04期

5 徐鹏;;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J];青年文学家;2017年08期

6 ;《稀见明人文话二十种》[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7年01期

7 崔建楠;;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解析[J];报刊荟萃;2017年10期

8 谢燕;;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述要[J];名作欣赏;2014年23期

9 闫月珍;;器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10 贺根民;;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发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亚敏;;中国文学批评三十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2 庄桂成;;胡风与苏联模式文学批评[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万民;;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书目(1900—2010)(上)[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九辑)——中国文化的价值论与文体论[C];2014年

4 黄念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5 张万民;;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书目(1900—2010)(下)[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智慧[C];2015年

6 张清民;;试论《讲话》中政治批评的合理性与局限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徐志啸;;论古诗阐释与语际批评家——刘若愚中国文学批评论之二[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中国文论的古与今[C];2011年

8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孙辉;反思理论范式 推动学术自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2 梁苑茵 撰稿;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精神史困境与社会史症候[N];社会科学报;2017年

3 刘跃进;文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N];文艺报;2017年

4 记者 杨晓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在京成立[N];中国文化报;2014年

5 记者 王国平;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成立[N];光明日报;2014年

6 李建中;对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创新与超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含羞草;给中国文学批评定位[N];文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吕莎;理论蓬勃生长 批评充满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9 记者 邓之湄;重塑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10 李遇春;“赶任务”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困惑[N];文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4 李锋伟;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2 张魏曼童;浅析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D];西北大学;2014年

3 赵静芸;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公秀梅;论媒介变革语境中的中国文学批评[D];新疆大学;2007年

5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吴茜;方孝岳文学理论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7年

7 史丽坤;朱自清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D];山西大学;2014年

8 张林光;论20世纪初中国批评文体的现代转换[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话语“语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7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77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1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