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建安尺牍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09:39
【摘要】: 尺牍文是一种应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文体,历来倍受文人喜爱和重视。尺牍文在建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短短四十年,留下近二百篇尺牍。在艺术上,建安尺牍抒情性和个性化超过前代,辞采趋于华美。但学术界对于建安尺牍的研究很少,本文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全面认识和评价建安尺牍。 第一部分:论述建安时期的军政尺牍。建安时期是个充满动乱的年代,与战争相伴而生的尺牍是那个时代政治、军事和思想变化的一个缩影。探讨此时期的军政尺牍,我们看到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士人面对天下大乱时的思想变化。本文认为,虽然有很多军阀蠢蠢欲动,想篡夺汉家王朝,但是维护君权、忠于王室的思想仍是主流;二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军阀战争形势;三是士人在刀枪剑戟、血肉横飞的战争中慷慨淋漓、热血喷涌的情感流淌;四是魏、蜀集团内部之间坦诚、真挚交流。主要分析曹操和诸葛亮写给属下的尺牍,曹操的尺牍对属下有种宽容、信任之情,诸葛亮的尺牍则对属下充满着理解和鼓励之情。 第二部分:分析建安时期谈论文学的尺牍。建安是文学繁盛的时期,诗、文、赋空前发展,这是论文尺牍出现的背景。建安文人在尺牍中论及了文学的社会地位问题,曹丕认为,写文章是和立功、立德同样重要的事业,可以使人不朽。这样就改变了以前视辞赋为“小道”的传统观点,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曹丕和曹植在尺牍中还讨论了作家的创作得失,其中曹丕对于建安七子的评价客观而全面,对于后代影响很大。曹植论述文人创作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要精于修改,并提出评论文章的人要有很高的文学修养等等,这些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 第三部分:阐述日常生活化的尺牍。建安时期士人之间交往增多,日常生活化的尺牍内容也日益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抒发抱负、张扬自我。曹植和吴质的尺牍即流露着这种感情;二是悲叹流离、感伤人生。建安时期是个动乱的年代,大批士人流离失所,他们在尺牍中诉说自己的悲惨经历,抒发着悲苦的情感;三是抒发友情;四是品物论理、游戏娱乐,士人思想通脱,尺牍写作自由、随便,曹丕的尺牍有代表性。 第四部分:论述建安尺牍的艺术特色。本文认为,长于抒情、风格多样和辞采趋于华美是建安尺牍的艺术特色。建安尺牍在抒情方面出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抒情世俗化;二是真挚、坦诚。士人思想通脱,尺牍文风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孔融尺牍文风气盛,辞采华丽;曹操尺牍文风坦诚、直率,气势充沛,语言朴实无华;曹丕尺牍散淡闲逸、语言清丽;诸葛亮尺牍则是柔婉多智。从整体上看,建安尺牍文辞是从质朴趋于华美,开始注重对偶、用典、藻饰,有骈体化的倾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林大志;再论萧纲的宫体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袁红涛;中西传记史学视野中的胡适自传——以《四十自述》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汤兵;论陶渊明的人格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夏娃,丁鹏华;论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邹春秀;略论罗隐的讽刺诗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柏中;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普丽华;早期现代长篇叙事诗的民间情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蒋文燕;;汉颂作品类型分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张宝明;;新文化元典与“内圣外王”的演绎[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4 刘文锁;;突厥的墓上祭祀[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程二行;;《洛神赋》的写作年代与屈宋文学传统[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吴万钟;;王逸理解的《离骚》[A];中国楚辞学(第七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7 周晓琳;;南朝作家对《诗经》的接受与发展[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李金坤;;《诗经》忧患意识原论[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刘银昌;;《史记》易学与数术学发微[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杂志为例[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7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异新;拖着历史的长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海波;最后的觉悟:闻一多诗学价值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舟;关注生存:鲁迅小说的缘起与指归[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何爱英;《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D];河南大学;2001年

9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邹晓艳;魏晋人文乐府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87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87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4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