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尺牍文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林大志;再论萧纲的宫体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袁红涛;中西传记史学视野中的胡适自传——以《四十自述》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汤兵;论陶渊明的人格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夏娃,丁鹏华;论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7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邹春秀;略论罗隐的讽刺诗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柏中;试论汉代陵寝祭祀及其对宗庙祭祀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普丽华;早期现代长篇叙事诗的民间情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蒋文燕;;汉颂作品类型分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张宝明;;新文化元典与“内圣外王”的演绎[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4 刘文锁;;突厥的墓上祭祀[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程二行;;《洛神赋》的写作年代与屈宋文学传统[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吴万钟;;王逸理解的《离骚》[A];中国楚辞学(第七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7 周晓琳;;南朝作家对《诗经》的接受与发展[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8 李金坤;;《诗经》忧患意识原论[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刘银昌;;《史记》易学与数术学发微[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杂志为例[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马大勇;清初金台诗群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7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异新;拖着历史的长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海波;最后的觉悟:闻一多诗学价值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舟;关注生存:鲁迅小说的缘起与指归[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何爱英;《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D];河南大学;2001年
9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邹晓艳;魏晋人文乐府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87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8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