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15:24
【摘要】: 《管锥编》将诠释人生、探究人心人情人性当作中心原则,它对古代典籍的诠释实际就是对人生的诠释,是通过诠释古代典籍中有关人生内容的方方面面来解读人生之谜:因而它诠释古代典籍的方法,也因为人生的复杂多变而是辨证的、循环的。《管锥编》通过解读人生之谜所体现出的循环诠释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的意义张力形成的诠释循环。《管锥编》诠释实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考辞之始终”,,即“既通其词,始求其心”与“求心始得通词,会意方可知言”兼途而用。因为在“词、言”与“心、意”之间并非对等相称的,而且语言的固定凝滞的意义也难以表达人生变动不居的自由冲动,所以《管锥编》对典籍的诠释也就“考究文本始终以循环诠释”,在人生与文本之间、情事与语言之间循环往复,一体通观。二、主体的多元对话形成的诠释循环。《管锥编》引证材料非常广泛,所引作者毋论古今中外,所引书籍不限学科体裁,在充类至尽的引证中打通学科、语言、地域、时间等各种界限。由于每一条引证材料也都有一个说话的人出场,许许多多说话的人形成了一种多元对话的局面。《管锥编》将诸多诠释文本和相关著作组合为一个意义整体,在经典文本与这一意义整体之间循环往复,使得经典文本的意义得到充分圆满的诠释。三、历史的古今融合形成的诠释循环。《管锥编》对古代典籍的诠释无疑是以历史为对象的,但是它又视过去、现在与将来为一个整体,“鉴古明今”,“察今识古”,古今融合,循环诠释。 《管锥编》的诠释方法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训诂学中的笺、注、疏、传等形式,继承了传统经典诠释中的语言诠释、历史诠释、心理诠释等方法,另一方面又超越发展了传统经典诠释中的哲学诠释之“玄想”与政治诠释之“微言大义”等“六经注我”的方法,为了诠释的义解圆足免于偏枯而吸收西方诠释学的“阐释学循环”方法,并且赋予这一方法以新的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鹏程;;诗学述要(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牛翔;;浅析影像传播中的符号性[J];才智;2011年20期

3 周之翔;;回到宋学——《宋代<四书>学与理学》读后[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宋展云;;王弼注经文风略论[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何开四;;《管锥编》循环阐释论探微[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李衍柱;;“天下同归而殊途”——谈中国现代文艺学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余英时;;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4 芦珊珊;;论编辑的气节[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5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杨继兴;;钱锺书小说讽刺语言三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7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8 郭启宏;;重读曹禺[A];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朗诺;钱锺书写《管锥编》的动机与心情[N];东方早报;2010年

2 周泽雄;彰文章之德 持真理之勇[N];中国经营报;2010年

3 钱碧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天降难得之才 唯恒持者大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丁伟志;学习与超越[N];人民日报;2010年

5 北塔;《米沃什词典》:“回忆降临在黑暗的水面”[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桂苓;一束矛盾钱钟书[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张文江;钱钟书:营造巴比塔的智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陈应松;让现实变成艺术的一部分[N];文艺报;2009年

9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伯益;院士不是花瓶[N];光明日报;2002年

10 龚刚;欧美“钱学”述要[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刘生军;城市设计诠释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郭伟宏;赵岐《孟子章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张汝金;解经与弘道[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凯;孟子的诠释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杨红旗;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论[D];四川大学;2007年

7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8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殷学国;中国诗学渔樵母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瑞卿;管窥中西文化的会通[D];西北大学;2010年

2 黄小玲;《管锥编》辞赋研究概论[D];湖南大学;2008年

3 梁拯;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的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倩倩;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唐先乐;钱钟书《管锥编》文艺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周向荣;《管锥锥》(一)与佛典[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黄迎周;《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诠释方法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克宾;帛书《易传》诠释理路论要[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徐加利;诠释与创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8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88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