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构:论胡适的新文学史观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洲;文学史观的更新[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2期
2 李永东;;反思新文学史观的话语权[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3 任重;陈仪;;评《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兼与耿云志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4 刘建军;袁先来;;汉语语境下外国文学史的现代性转换——评韩耀成先生《德国文学史》第四卷[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5 ;编后记[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6 胡希东;;1950-1980现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综论[J];红岩;2011年S2期
7 葛红兵;许峰;;是“新旧”也是“左右”——2010年文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评[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8 张福贵;;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9 徐红艳;;略论孔子的文学观[J];飞天;2011年16期
10 朱德发;;漫谈人本型现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庆瑞;;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学史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朱德发;;一份“文学史观讨论”的答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黄修己;;文学史的史学品格[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罗云锋;;综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及考据化学术背景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温儒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李晓峰;;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的重要突破[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8 王敏;;他山之石:论宇文所安之翻译文学史观——以唐“寻访不遇诗”和“相期不遇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季甄馥;;瞿秋白《俄国文学史》的时代意义及其文学史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10 孙中原;;胡适与墨家逻辑[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丁杨;江勇振:我有“全面改写胡适的一生”的野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苏尤格;编写文学史,,必须有正确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王成;加藤的文学史观给我们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马银琴;走向通融的秦汉文学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书评人 杨华;曾经的异端如今的显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叶隽;冯至先生的德国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庄来来;面向新世纪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晓厚;第四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在成都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宁雨润;文学史著作需要经典[N];文艺报;2006年
10 跃进;走向深层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永延;复旦大学文学史传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麟;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涛;晚清至五四破除家庭的三个面相[D];复旦大学;2010年
8 郑美京;李庸岳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恩铭;两《唐书》中的中唐文学家传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强;颠覆与重构:论胡适的新文学史观[D];青岛大学;2010年
2 徐超;异域表达与胡适的民族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0年
3 秦赳;胡适传记作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贺阳阳;王瑶文学史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超;论郑振铎的文学史观[D];扬州大学;2004年
7 高善琴;但丁《论俗语》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春花;论胡适的文学史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9 戚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D];青岛大学;2006年
10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0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9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