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颠覆与重构:论胡适的新文学史观

发布时间:2020-06-01 01:38
【摘要】: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具有“指南作用”,也关系到当代中国学者是如何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从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走过了复杂多变的百年历程,从古典跨进现代的大门。胡适因其独有的文学观和开创性的文学史观,成为近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明确的现代意识的“史识”和“史力”的人,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观念和新方法。胡适颠覆了传统旧文学史观,重构了以文学进化论为切入视角、以历史的文学进化观为核心、以平民性主导的双线文学为起点的新文学史观。在此文学史观下编写的《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等文学史著作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叙述方式,确立了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范式,对后世的文学史编写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白话文学史》为主,以《国语文学史》、《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其他著述为辅,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胡适开创性和启发性的文学史观,并看胡适是如何在他的文学史观指导下叙述中国文学史的。 最后,通过胡适的文学史观进行反思,从胡适文学史观的得与失中找到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和对后来治学者研究和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洲;文学史观的更新[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2期

2 李永东;;反思新文学史观的话语权[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3 任重;陈仪;;评《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兼与耿云志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4 刘建军;袁先来;;汉语语境下外国文学史的现代性转换——评韩耀成先生《德国文学史》第四卷[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5 ;编后记[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6 胡希东;;1950-1980现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综论[J];红岩;2011年S2期

7 葛红兵;许峰;;是“新旧”也是“左右”——2010年文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评[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8 张福贵;;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9 徐红艳;;略论孔子的文学观[J];飞天;2011年16期

10 朱德发;;漫谈人本型现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庆瑞;;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学史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朱德发;;一份“文学史观讨论”的答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黄修己;;文学史的史学品格[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罗云锋;;综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及考据化学术背景对文学史书写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温儒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李晓峰;;中国文学史研究观念的重要突破[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8 王敏;;他山之石:论宇文所安之翻译文学史观——以唐“寻访不遇诗”和“相期不遇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季甄馥;;瞿秋白《俄国文学史》的时代意义及其文学史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10 孙中原;;胡适与墨家逻辑[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丁杨;江勇振:我有“全面改写胡适的一生”的野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苏尤格;编写文学史,,必须有正确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王成;加藤的文学史观给我们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马银琴;走向通融的秦汉文学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书评人 杨华;曾经的异端如今的显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叶隽;冯至先生的德国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庄来来;面向新世纪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晓厚;第四届多民族文学论坛在成都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宁雨润;文学史著作需要经典[N];文艺报;2006年

10 跃进;走向深层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永延;复旦大学文学史传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麟;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涛;晚清至五四破除家庭的三个面相[D];复旦大学;2010年

8 郑美京;李庸岳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恩铭;两《唐书》中的中唐文学家传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强;颠覆与重构:论胡适的新文学史观[D];青岛大学;2010年

2 徐超;异域表达与胡适的民族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0年

3 秦赳;胡适传记作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贺阳阳;王瑶文学史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超;论郑振铎的文学史观[D];扬州大学;2004年

7 高善琴;但丁《论俗语》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春花;论胡适的文学史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9 戚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D];青岛大学;2006年

10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0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90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9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