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1936:中国新文学“写实”概念考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张丰君;;论《聊斋志异》的情节艺术[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3 邵子华;;论戏剧冲突与人生双极性的同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贺根民;;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陈静;鸳鸯蝴蝶派与言情小说模式的现代性流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张登林;;文学大众化背后的不同叙事诉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钱雯;;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军;;中国古代农耕图像初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3 吕进;;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新诗[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陶永莉;;《蜀山剑侠传》研究史略述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珏;;郭沫若早期剧作与爱尔兰近代剧之比较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税海模;;中西撞击中隆起的文化峰峦——我的郭沫若观[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贾振勇;;20世纪40年代的郭沫若及其抗战历史剧[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徐放鸣;;比较诗学视野中的文学风格论研究[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刘经华;;关于中国早期盐务现代化的几个问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一磊;1933-1939年中国官方媒体中的德国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建飞;周瘦鹃的“礼拜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0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