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彬;张芳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2 本刊编辑部;周维东;;学术增长的“点”与“蜕”[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3 方红霞;;从接受反应文论看小说《洛丽塔》(片段1-3)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4 陈方竞;;主持人语 关于“东亚现代中文文学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5 杜光霞;;从离隔的文学研究“骨骼”到融通的理论批评“机体”——以“海峡两岸中华文学研讨会”为考察剖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胡艳秋;;探寻现代文学中的精神问题——评汪树东的《超越的追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7 刘伟;;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J];学理论;2011年24期
8 张生;;主持人语[J];华文文学;2011年04期
9 常勤毅;;红星初照下的经典——试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文学活动与创作[J];学术交流;2011年06期
10 王本朝;;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向远;;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研究与我个人的一点体验[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刘晓丽;;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观照[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韦泱;;纸墨香伴七十载——记丁景唐编辑出版生涯[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钱晓宇;;新时期三十年《女神》研究回顾[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6 尹晓丽;;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20世纪中国小说欲望书写的杂感[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7 夏明钊;;鲁迅《伤逝》申论——答林志浩先生[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孙晓娅;马富丽;崔月萍;张凤;乔婷婷;;2007年新诗研究论文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10 曾军;;文化批评的当代转型与文艺学的学科重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沿扫描[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魏建;目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秦弓;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沿扫描[N];人民政协报;2005年
4 马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N];文艺报;2000年
5 杨剑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收获[N];文艺报;2001年
6 汪应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导航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祝晓风;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钱理群;一个刊物和一个学科所走过的道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宁;唐_":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先驱[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记者 祝晓风;第二届王瑶学术奖揭晓[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丽;中国现代文学生态主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D];兰州大学;2008年
2 朱华阳;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6年
3 杨利娟;时代诉求与革命规限下的乡村言说[D];浙江大学;2008年
4 练暑生;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6 廖斌;《文讯》杂志与台湾当代文学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9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晓文;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丽;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邢亚君;域外视觉—丁来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戴定华;现代文学中的家族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盛中华;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克艳;“新国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霞;李何林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佳燕;论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符丽;“儿童观”的嬗变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西北大学;2007年
9 付慧敏;王富仁文学研究的启蒙内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贺娟;论唐_"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的贡献[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1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