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10:07
【摘要】: 接受反应文论是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批评流派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界引入了这一批评理论,并与中国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本文重点对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结合进行考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内接受研究与效应研究的实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及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论文共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章:考察国内学界对接受反应文论的理论探讨情况,包括引进、译介和理论研究的全面深化;这一探讨为学术思考的深入和批评实践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在学习借鉴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研究和效应研究进行考察。前者主要受姚斯美学主张的影响,,注重挖掘和整理现代文学的读者理论与读者接受思想,进行文学接受史写作的尝试,考察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读者接受情形,并运用期待视野展开本文分析;后者主要受伊瑟尔美学思想的影响,围绕空白与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核心范畴对本文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从而揭示出本文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 第三章: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反应研究取得了哪些实绩,同时又存在着怎样一些不足,并对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审视。 结语:由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反应研究所引发的思考,以及对于这一学术领域发展前景的期待。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彬;张芳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2 本刊编辑部;周维东;;学术增长的“点”与“蜕”[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3 方红霞;;从接受反应文论看小说《洛丽塔》(片段1-3)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4 陈方竞;;主持人语 关于“东亚现代中文文学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5 杜光霞;;从离隔的文学研究“骨骼”到融通的理论批评“机体”——以“海峡两岸中华文学研讨会”为考察剖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胡艳秋;;探寻现代文学中的精神问题——评汪树东的《超越的追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7 刘伟;;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J];学理论;2011年24期

8 张生;;主持人语[J];华文文学;2011年04期

9 常勤毅;;红星初照下的经典——试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文学活动与创作[J];学术交流;2011年06期

10 王本朝;;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向远;;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研究与我个人的一点体验[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刘晓丽;;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观照[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韦泱;;纸墨香伴七十载——记丁景唐编辑出版生涯[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钱晓宇;;新时期三十年《女神》研究回顾[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6 尹晓丽;;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20世纪中国小说欲望书写的杂感[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7 夏明钊;;鲁迅《伤逝》申论——答林志浩先生[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孙晓娅;马富丽;崔月萍;张凤;乔婷婷;;2007年新诗研究论文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10 曾军;;文化批评的当代转型与文艺学的学科重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沿扫描[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魏建;目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秦弓;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沿扫描[N];人民政协报;2005年

4 马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N];文艺报;2000年

5 杨剑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收获[N];文艺报;2001年

6 汪应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导航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祝晓风;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钱理群;一个刊物和一个学科所走过的道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宁;唐_":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先驱[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记者  祝晓风;第二届王瑶学术奖揭晓[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丽;中国现代文学生态主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D];兰州大学;2008年

2 朱华阳;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6年

3 杨利娟;时代诉求与革命规限下的乡村言说[D];浙江大学;2008年

4 练暑生;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6 廖斌;《文讯》杂志与台湾当代文学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9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晓文;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丽;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邢亚君;域外视觉—丁来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戴定华;现代文学中的家族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盛中华;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克艳;“新国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教育[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霞;李何林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佳燕;论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符丽;“儿童观”的嬗变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西北大学;2007年

9 付慧敏;王富仁文学研究的启蒙内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贺娟;论唐_"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上的贡献[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1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1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