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
发布时间:2020-06-13 12:15
【摘要】: 在当前形势下,古代文学研究正走向一个多元化的时期。传统的方法是我们治学的根本,依然必须坚守,而面对新的研究方法,也需要勇于探索。其中,文学接受史就是许多研究者正在为之努力的一个新领域,而经典作家的接受史研究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我们走进了柳宗元接受史研究。 在本文的序言里,笔者分析了进行文学接受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指出了当今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不足和要努力的方向。正文共有五章,在文后还有一个附录,以补充说明柳宗元对前人的接受情况。 整个文章描绘了柳宗元作为一个伟大文学家在唐宋时期的接受轨迹,特别注意了在宋代与唐五代接受时的承接关系和在接受过程中的转折点,分析了引发这种变化的原因。在第一章,概括了柳宗元在唐五代时的接受特征,由于柳宗元在“永贞革新”中的政治作为,对待儒、释、道的态度和他的诗文主张对其文学接受构成了非常深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第一章的第三节里进行了特别交代。 在第二章里,以柳宗元几个比较重要的接受者作为突破口。在此阶段,柳宗元虽然是寂寞的,但韩愈和刘禹锡等对他的接受,为其以后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晚唐时的杜牧和司空图分别对柳宗元散文和诗歌的接受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两宋时期,柳的古文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接受轨迹,有着不同的接受特点。其古文适应时代的需要首先被发现和接受,在毁誉之中不断前进。在欧阳修、王安石时代,终于把中唐时代出现的古文运动实现了完美的对接,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南宋理学家的那里,初步确定了柳宗元在唐宋古文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柳宗元诗歌的接受虽然时间比较晚,但发展得比较快。柳诗不仅与柳文有着不同的接受轨迹,也有着不同的接受特点。接受者注重的是其诗歌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在理学地位正式确立后,理学家们对于诗歌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柳诗的接受环境也大为改善。苏轼把柳诗作为平淡诗美的代表作家之一,进而把他与陶渊明和韦应物同流,确立了柳诗的历史地位。南宋诗学家们对柳诗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把他作为“本色诗人”和“元和诗坛”的代表作家。在此观点影响下,柳宗元诗歌纷纷成为后世读者所接受的典范作品,柳诗与柳文交相辉映于文坛。 在本文的附录里,主要是针对人们只注意柳宗元对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前人的接受,而忽略了与杜甫、李白等盛唐诗人的关系。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如此博学多才的文学家而言,他不可能不视自己眼前的艺术高峰而仅仅去追寻遥远的过去。笔者有意补充这方面的缺陷,故为之。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守甫;;梦窗词接受史的研究方法试探——以清代选录、校勘吴文英词的成果为对象[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丁雪艳;;豪放词接受浅探——以东坡豪放词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吉丽君;;冷眼看曹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黄建荣;李蕊芹;;论清代的《楚辞》文本传播与接受[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文忠;;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玲;;从闺秀诗人浅析天津古文化[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7 古大勇;;“新的思维观念”与“新的价值和意义”——评黄科安《延安文学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江琼;;“未名四杰”的文学成就与贡献[J];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苏珊娜·默克尔森;;独裁领袖文艺指南[J];领导文萃;2011年14期
10 晏选军;;抽丝剥茧 钩沉探赜——评《王,
本文编号:2711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