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庄子》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15:30
【摘要】: 庄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人其书荣膺着哲学与文学的双重桂冠,在一定程度上其文学成就甚至超过哲学成就。鉴于《庄子》文学研究相对薄弱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专力从事这一研究,拟对《庄子》的文学特色、成就及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对《庄子》基本问题的考辨,旨在为下文的论述决疑排忧,洒尘清道。首先就庄子的姓名字号、生卒年代、生平事迹及著作真伪略加考索,提出了一些看法。又着重对庄子的籍贯故里这一疑难问题作了详细考辨,尤其对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安徽蒙城”说进行了辨驳批判,通过对大量史地书籍及方志有关记载的考证辨析,从而确认庄子籍里为战国时宋之蒙邑,即今河南商丘东北。接着以此为基础,,从宋国的文化渊源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与文化构成及庄子的身世个性与文化承传诸方面,考论了《庄子》的文化背景,认为它并非人们常说的楚文化,而是特殊的商宋文化,即以殷商文化为基础、以姬周文化为依托、以道家文化为核心,并广泛接受周边邹鲁、燕齐、三晋和楚越等多种文化之影响,又重视分析批判以求发展创新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庄子》哲学和文学奇异绝纱之特色,都与此密切相关。然后又就《庄子》哲学属性及评价问题上长时间以来惑众误人的几个说法予以辨惑,阐明《庄子》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所谓“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具有某种超阶级性,大致属于失意者、倒霉者、不幸者、弱小者的哲学思想体系。并且指出,儒家和道家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以期破除疑惑,提高认识。 第二章探对《庄子》的文学类型,分别论述了《庄子》与浪漫型文学、现实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关系及总体文学类型。笔者认为,《庄子》具有浪漫文学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是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对后世浪漫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众所公认、名副其实的浪漫型文学;庄、屈浪漫文学的不同,主要不是所谓消极与积极的不同,只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追求理想与批判现实是庄书中几乎同时并存的大主题,书中存在数量相当可观的现实文学珍品,具有现实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在非纪实性、批判性、讽刺性等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是中国现实文学创作的伟大拓源者,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庄子》又可属于以批判现实为主的典型、深刻的现实型文学。《庄子》采用“藉外论之”的“寓言”形式来寓理寄意,其“寓言”即象征,庄书中寓言又占十分之九,从而形成了寓言体象征文学的独特风格,庄子也就成了中国象征文学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师,对中外象征文学都产生了深巨影响,如此看来,《庄子》)更应统属于象征型文学,而且是真幻合一、意蕴玄奥、辞趣华深、最富灵性的象征文学。总而言之,《庄子》是以象征型文学为主体,将浪漫、现实、象征三大文学类型集于一身包含殆尽的复幌文学类型。它犹如“怒而飞”的大鹏,浪漫文学和现实文学分别是它那如垂天之云的两 大巨翼,象征文学则是联通两翼、合而为一的硕大身驱和整体。就每一类型而言,它都是奇迹, 这又是奇迹之奇迹! 第三章探讨《庄子》的文体形态,依次论述了庄文具有的散文、诗、赋、小说等多种文体特征 及总的文体形态。在笔者看来,作为散文,《庄子》具有新奇的题材、奇异的思想、奇幻的手法、 奇妙的结构、奇肆橘怪的语言、奇特的体制等奇异特色,是最具独创性的奇异的散文,也是真正 意义上的文艺散文。它无疑是中国散文史上一座瑰异的丰碑,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大影 响。同时,《庄子》又是绝纱的诗。因为庄周颇有诗人的气质;庄文颇有浓郁的诗意;并具有浓 郁的抒倩性、葱笼的想象力、奇特的象征手法涵深的意境创造、诗的语言与韵律等诗歌特征; 而且“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卜书便全部成为玄妙宏绰、 奇趣无穷、永远解释不完的绝纱的诗章,一组悠扬缥缈的哲人之歌,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和巨大影响。《庄子》又是赋的滥场。赋起源于以铺陈为特征的诗化散文,考察先秦文库之 珍存,对仅体形成和诞生关系最大者,莫若善事铺陈的诗化散文《庄子》。与“命赋之厥初”的苟 况和“以赋见称”的宋玉相比,《庄子》虽未形成赋的完整体制,却颇富赋的雏型,已看得见苟宋 赋的端倪。《庄子》颇多铺陈文字,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篇章,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它亦诗亦文, 奠定了赋的特有机制;它那假设问对的的结构模式、对比映衬的铺陈方式、虚拟寄托的构思特 点及丰富奇僻的词汇等赋的特征,为后世赋家所祖式,影响了赋体尤其是汉大赋的形式特征。 由此可见,《庄子》不愧为赋家之祖和赋的滥场。《庄子》还是小说创作之祖。庄子所谓“寓言”, 以“藉外论之’为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后来小说的同义语和代名词。作者通过以自觉 的艺术虚构为主的新颖奇特的小说手法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涂芊;;庄子美学观念浅析——兼论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2 班秀萍;马艺峰;;庄子对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影响研究文献综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班秀萍;庄子对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祥瑞;剧烈的冲突,自然的呈现[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3 史慧;《庄子》成疏的文学性阐释[D];辽宁大学;2011年

4 逯红梅;先秦道家“丑”观念及其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连越;《庄子》典故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1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1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7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