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6-13 16:05
【摘要】: 我们仍然需要反思历史。作为民族记忆之鉴的“五四”也仍然 需要我们在各种理解和解释中丰富它的内涵。但对《新青年》的无 限延展却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忽视了其他社团的作用。我们 应该反对这种有意误读。 新潮社是一颗被遗忘的金沙骊珠。 “东方—西方”、“传统—现代”这些语词并没有恒定的意义指 涉,我们不应该相信孰优孰劣的种种理论。作为合之双美,离之两 伤的整体,能将其整合方是历史的聪明者。曾经是“五四”新文化 “对立物”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新潮社成员最为稳定的心理之流, 偏至的文化语境又一度塑造了其“文化弑母”行为的精神姿态与思 维方式。这种“丰富的差异性”蕴涵着新文化建设的巨大张力。为 实现“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整合,新潮社一方面用西方 的现代科学理性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又赋予了现代科学理性以 审美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味道。然而聪明者未必就是识时务者,外来 因素的介入中断了这种整合的趋势。 思想没有指导一切的本领,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却离不开严格学 术思想的论证。新潮社“学术至上”的梦想为我们新民族性的塑造 做出了一份悲壮的许诺。他们以新的思维科学方法致力于自己的理 论创新,化解了传统思维模式的“死结”,克服了对西方文化“阐释 的焦虑”,使知识分子的精神之眼和心灵之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代性启蒙具有“霸权”性质,而新潮社成员“为自己讲话”的精 神却是以学术研究确立公民社会自我角色的尝试。“无地自由”的时 代使他们演出了一幕“学术梦”的悲剧。 作为行动主义者“毅”(罗家伦的笔名)的一代,新潮社青年不 应被简单的定位,他们常常被忽略的诸多文化闪光点具有一定的历 史超越性。“个人发现个人”,,让人们都能成为上帝在第六天的造物, 是新潮社公民意识的反映,这在“女权”领域表现的最为深刻。为 反对“赛菩萨”的可能性奴役,新潮社反对客观主义的科学态度。 宗教具有重大的伦理价值,心理学的探寻赋予了“历史中间物”以 新的内涵,而这些正是新潮社追求审美现代性的反映。“死火在冰谷 里也要燃烧”的青春激情使新潮社成员在文化学术与社会革命的双 重责任中走出了一条异常艰辛与苦难的精神旅程,同时也使他们成 为了中国现代史上方方面面的“巨人”。 彩云易散琉璃碎,狂风吹过月难眠。新潮社知识分子始终与文 化焦虑相伴的生存方式对我们完成“诗意栖居”的人类命题,对我 们拯救堕落,对我们奋然前行都有哲学上的、审美上的启迪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玮;;“五四”闯将杨振声[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1年07期

2 丁三;;后五四时代 消失的启蒙者[J];国学;2011年03期

3 庞虎;;论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历史定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朱威;王达敏;;《语丝》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作家——川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日本十一月卖气榜[J];男生女生(金版);2005年01期

6 姚宏越;;浪漫自负与平和中正——解读闻一多与朱自清[J];海燕;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宜勇;张英;;构建和谐的劳动保障新文化[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茂民;;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与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第三条道路[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方铭;;后记[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于蓓蕾;;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温妮妮;;新农村呼唤新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7 梁化奎;翟爱东;;瞿秋白首次赴俄期间的文化思考和实践[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梁柱;;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魏建;;阐释的智慧——以郭沫若对孔子的评论为例[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帅幼松 张建平;奉新文化建设丰富百姓生活[N];宜春日报;2010年

2 东莞市民政局 朱增;应视新莞人为新文化建设的奇兵[N];东莞日报;2011年

3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张颖;新潮社区一成居民热当志愿者[N];连云港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张颖;新潮社区:军民互动促和谐[N];连云港日报;2010年

5 张云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N];湖北日报;2007年

6 王敏;抗战中的新文化建设[N];学习时报;2005年

7 朱志敏;民族觉醒中的文化复兴[N];学习时报;2005年

8 崔威 金文虎 宋志文;新潮社区打造和谐工地[N];连云港日报;2007年

9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许新海;建构学校新文化 创造校园新生活[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日出版界和旅游业巨头携手度难关[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树萍;北新书局与中国现代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毛文伟;现代日语助词性机能辞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刘金举;“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室生犀星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静;《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复旦大学;2009年

6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卢茂君;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心力;新潮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晓燕;从激烈的社会批判到沉稳的学理探求[D];河南大学;2006年

4 任璐;新潮社社会伦理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雪;从《新潮》看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起步与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袁Z

本文编号:2711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1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7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