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合法性问题

发布时间:2020-06-26 10:22
【摘要】:十七年文学的“一体化”,主要来自于文学与政治的同一性。文学按照政治制度的模式运行,因此,强化自身的合法性就变成文学规范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文学规范的体现者,批评在构建和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时,主要依据政治规范的支持,并按照其要求提出各种烦琐的价值和规则,来塑造文学的整体面貌,这些合法性规则与文学实践的合理性要求不断地发生着冲突,总的来说,十七年文学的合法性模式,造成了对文学合理性的压制,并最终颠覆了自身的合法性。 第一次文代会是建立十七年文学规范的重要一步,周扬和茅盾的主题报告,以《讲话》的基本论断为精神资源,通过重新解释五四文艺、鲁迅传统和国统区文艺,确立了解放区文艺的正统地位,奠定了十七年批评的基调和模式。在这个话语叙事中,合法性的结构表现为“倒金字塔形”,符合政治第一,价值建设其次,最后是文学实践的认同。这种论述引起了国统区作家的不满,也使十七年批评开始失去合理性。 文艺的体制化过程加剧了政治合法性与文学合理性之间的价值冲突,通过一系列的批评争论,比如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讨论,对于《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关于写政策,写英雄人物的讨论等等,批评规范在题材、主题、形式、作家思想等方面,对创作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在真实性、表现本质、作品和作家评价等问题上形成了僵化的模式。由于批评的强制性要求,文学创作出现了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引起了文学实践对批评规范的质疑。 文学实践出现的落后状况引起了各个方面的不满,动摇到了规范的合法性,迫使文学规范开始进行调整。周扬在第二次文代会上,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表现出反教条主义的要求,但是其基本论点还是与原有规范相似;冯雪峰以现实主义来反对主观主义,要求创作的真实性和典型化,给予了文学实践更大的空间。胡风则认为,必须从实践的要求出发,抛弃文学规范的狭隘化立场和宗派主义,重建新的文学制度。 文学合理性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获得了明显的解放,出现了一个否定 性反思潮流,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教条主义倾向乃至文学规范等都提出了 批评,同时,开拓现实主义道路、文学是“人学”等论述也传播开来,政治要求 和文学实践的同一,使文学规范出现了合法化危机,但是,政治规范在重建文学 规范合法性时,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1958年之后出现的群众文艺高潮和反对修正主义文艺运动,表明文艺中的 政治性思维进一步强化。其中出现了许多合法性问题,比如民歌、工厂史的形式 合法性、群众文艺价值合法性等,它们与文学实践合理性的矛盾,引起了文学批 评的分化,一方面许多正统观点还顽强存在,另一方面,文学规范在重视艺术规 律和题材等问题上,表现出突破僵化的努力。 原有规范不能满足政治规范的意图,其合法性就处于脆弱状态,新的规范力 量因此而崛起,京剧现代戏、工农兵创作、报告文学、读者评论由于其革命性内 容,构成了新的价值话语。同时,新规范通过批判和“叙事”,重新解释并颠覆 了三十年代以来的文艺历史,两种话语在19“年完成了“合法性”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鹏;;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当代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志华;“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研;《人民日报》、《文艺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鹏;“十七年”小说论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瑞芳;被遗忘的行走者[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吕丹;政治社会化视阈下《青春之歌》的版本流变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0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0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f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