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周作人早期“人学”思想新论

发布时间:2020-06-28 02:20
【摘要】: 周作人的以《人的文学》为中心的许多重要论文不但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而且从文学史、思想史的角度来看,直到现在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周氏文章中蕴含的“人学”思想至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文学批评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尽管从文学与批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业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总体看,学术界对周氏早期“人学”思想的本体性研究却未能细化与深入,有待做出新的努力。特别是对其进行冷静反思性的研究还相当缺乏,这也反映了作家思想研究存在的浮泛化现象。 对周作人的思想研究现状有必要进行梳理,这一工作可利用相关期刊论文对周作人的思想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在统计信息中经鉴别剔除了一些伪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了确认。其次,在文章发表时间分布、作者、刊物、内容主题等四个方面对1980年代后周氏思想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研究中的泛化、零散化倾向及分析了研究所面临的难度,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开辟研究新角度以及对周氏的某些重要论文进行“细读”的展望。 周作人早期“人学”思想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充分的探讨和重视,这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很多时候也是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角度造成的。针对周作人“人学”思想领域研究的零散、浮泛的现状,用“个体—群体—人类”关系的崭新的角度入手去重新考查周作人早期的“人学”思想,并通过对以《人的文学》为核心的诸多文章的“细读”,对周氏“人学”思想的功绩和价值做出了新的评价和肯定。周氏的“人学”思想应包括提出问题——要去“辟人荒”与人性论、人道主义论三个部分。周作人所提出的这个“辟人荒”问题,既道出了启蒙的关键,又开了重新认识“人”的风气之先,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甚至要大于后两者。之后又通过对周氏“人学”后两部分的剖析说明了他对“人”的认识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深化。尤其强调了周氏对“个体”与“个体”及“个体”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论述把握是其最独特的闪光之处。 但周作人的“人学”理论中存在一个“群体”的缺席。他对国家、阶级、群众这种“群体”形式做了较为简单的理解,认为他们时常导致革命、暴力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并且由于暴力、革命无法保障他一直追求的“个性”与“自由”,因而“人”的“群体”存在就成为周氏排斥的对象。 周作人的早期“人学”思想在确立之初就埋下了许多决定他此后人生走向的先天缺陷。首先,周氏的人性论事实上有“隐在”与“显在”的两个方面,“显在”是“灵—肉”的自然人性论,“隐在”的是“善—恶”的社会人性论。其次,他在构筑其“人学”思想时,守在了“个体——人类”的两极,很严重地误解了“群体”的角色,这样就致使他所谈及的“个体”、“人类”成为一种封闭和抽象。再次,在对人性理解的方面,周作人犯了简单化或者说过于天真的弊病,在“利己——利他”的循环中,他只看到了两者互相和谐、统一的一面,而严重忽视两者矛盾、冲突的一面。于是,他总是处处从“个体”出发,把“个体”不仅当作一切问题之解决的出发点也将其视为最终目的,却在过程中将种种现实的社会“群体”事实抽离不管,这种情况实际上陷入了一种渺茫的空想,缺乏指导现实的力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6
【图文】:

分布图,比重,论文数,论文


一么一3论文数11论文数11一,一4核心论文数I/核心论文数n图1一l不同时间段几种统计参数的变化从图1中不难看出,周作人思想研究的论文在全部周氏研究论文中的比重(论文数I/论文数H)逐渐减少,从80一87年的 11.4%到最低点98一02年的8.6%,近几年又稍有回升至9.3%,但仍然低于其总体比率9.6%。而从文章水平较高的核心论文来看,在数量上表1显示核心论文I不增反减,而核心论文H虽有波动但趋势上稳步增加,两者之比反映在图1中便是从80一87年的14.8%到03一07最低的5.9%

论文,百分比,总量,周作人


文艺美学比较关系思想演变人学前、后期图1一4周作人思想研究主题统计与分布在于同时代人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出现了鲁迅、林语堂、吴必、胡适、李大钊的名字,文章总计19篇。其中,周作人与鲁迅的比较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包括黎山的《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比较研究》一文,有16篇文章,所占比重为842%。此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两人为一母之同胞,年龄相差不大,有着几乎相似的教育经历,新文化运动中也曾并肩作战皆影响巨大,并称为“周氏兄弟”。然而“五四”之后两人却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剑梅;;现代文人“庄子梦”的破灭[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2 徐宏;;周作人思想与散文格调的转变[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赵普光;;《知堂书话》版本变迁与书话文体认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董炳月;;周作人与《新村》杂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栾保俊;;和青年朋友谈谈气节[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3 孙郁;;民间收藏与史料整理[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止庵 学者;周作人研究之诸阶段[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舒芜;谈《舒芜集》[N];北京日报;2002年

3 新华社记者 周之江;钱理群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秦弓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海外资源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双重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董炳月 学者,主攻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放逐于权力之外[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花城出版社副社长 秦颖;团体作战 抓“基本口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番薯;大师的棒喝[N];华夏时报;2008年

8 张国功;刘绪源的书话[N];湘声报;2005年

9 止庵 学者,编有《周作人自编文集》;“周作人说”与“说周作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林东林;出版家钟叔河编校修订的《周作人散文全集》最近问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庄萱;过渡时代的炬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美春;从“先驱”到“附逆”[D];山东大学;2008年

3 严辉;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娟;周作人文学思想略论[D];山东大学;2005年

6 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少冲;周作人早期“人学”思想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峰;论周作人文化视野中的“野蛮”[D];扬州大学;2010年

3 邰莉莉;周作人抄体散文研究(193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赛;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周作人日本译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惺惺;周作人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笑;发先声于译林,求新知于异邦[D];吉林大学;2012年

7 苏龙祥;论周作人的“趣”[D];西南大学;2012年

8 赵玲玲;周作人与中国隐逸传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华;雅俗之间[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艳;皮格马利翁之恋[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2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2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