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困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04:41
【摘要】: 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分子原先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渐失落,逐步向社会文化空间的边缘滑行。而社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改变,开始倾向于娱乐性和消遣性的文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以商业性、通俗性、流行性和娱乐性等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文化逐渐兴起,精英文化因此受到挤压,文学创作也受到冲击,逐渐导致了文学的边缘化。另外,由于市场运作方式对文学生产领域的涉入,形成了对创作起明显制约作用的读者消费市场——作品如何能被市场和读者接受并被消费成为作家和出版商最为关心的课题。因此一些作家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商业化倾向,其写作更带有一种直接追逐商业利润的目的。 鉴于此,本文对消费文化语境下90年代以来文学的创作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在作品分析方面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例。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了消费文化兴起的背景以及文学边缘化的出现。并指出这种边缘化主要体现为迎合读者趣味、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畅销书泛滥,优秀作品却稀缺;各种生活类、时尚类杂志热销,文学期刊却很不景气。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精英文化受到的冲击及其转变以及作家创作呈现商业化倾向的原因。然后通过对严肃作家池莉和贾平凹的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了严肃作家的世俗化倾向;通过对林白、陈染的“个人化写作”的考察以及对卫慧作品的欲望书写及制造的分析,探讨了“身体写作”的利弊以及其中迎合读者低俗趣味的痕迹;另外通过对纪实文学娱乐化的考察,分析了纪实文学当前的困境,并通过以上三类写作来分析和考察主流文化的媚俗倾向。第三章主要叙述了流行文化的兴起及其表现,同时阐述了通俗文学泛滥的表现及原因。另外还分析了影视和网络这两种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同时谈到市场运作方式对文学生产领域的涉入所带来的影响。在综合以上几点的基础上,认为由此产生了影视文学、“80后”文学及网络文学等市场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文学类型,并对这几种文学创作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第四章在梳理和总结前三章的基础上,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当代文学困境以及健康文学生态的重建进行了一些浅略的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732571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治纲;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2 王尧;;重评《废都》兼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3期
3 金文野;躯体写作与女性主义文学价值取向[J];当代文坛;2005年01期
4 阮航;《赫索格》艺术风格蠡测[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吕晓英;;目前作家的文学处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燕君;由“玉女忧伤”到“生冷怪酷”——从张悦然的“发展”看文坛对“80后”的“引导”[J];南方文坛;2005年03期
7 黄曼青;关于当前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2期
8 欧阳友权;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赵勇;大众文化的颠覆模式[J];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10 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J];文艺评论;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732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