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中主体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05:53
【摘要】:近几年来,翻译界对主体间性的研究不断升温,而且翻译研究逐渐向主体间性视角转移。主体间性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主体性的弊端,促进了作者与读者的相互理解。在主体间性理论中,作者,译者和读者都被视为翻译研究的主体,并且翻译中的各个主体之间是平等的。本论文从主体间性视角分析李继宏的译本---《追风筝的人》,试图探讨小说的实际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主体间性关系。 论文首先概括了目前国内外对小说《追风筝的人》及其译本和主体间性理论的相关研究,然后提出了论文的理论基础---主体间性理论,并简要的分析了作者,译者和读者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后,“翻译主体”概念被亦重新定义,包括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论文主体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其作者胡塞尼和译者李继宏,在之后的分析中,作者试图揭示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体现的翻译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包括作者对译者主体间性的影响,目的语读者对译者主体间性的影响,以及赞助人对译者主体间性的影响。 引入到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为从更全面的视角解读文学和创造更好的译作提供了哲学基础。结论部分强调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焦点元素,具有中心作用。只有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和谐互动,才能为我们带来“忠实”的译本。无论如何,应该说译本其实就是原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产物。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富源;论主体及主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唐培;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徐岚;论译者的主体地位[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3期

5 刘小刚;;翻译研究真的要进行主体间性转向了吗?——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6 陈大亮;;翻译主体间性转向的再思考——兼答刘小刚先生[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7 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年02期

8 王建平;;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趋向[J];学术界;2006年01期

9 田传茂,程以芳;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10 王玉j;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2 高青龙;从小说对话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33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3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