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19:00
【摘要】: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生态文学作家及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与此同时,生态文学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然而,系统、深刻考察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专论并不多,能在理论上进行借鉴和引导性的论述更是罕有,这就影响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整体研究,甚至也间接影响了生态文学的创作。本论文即是在这种使命的感召下立意,在对生态文学的概念、述及范围、研究方法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了一次系统审视与研究。本论文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生态文学总论。 当下学界对于生态文学的概念和界定并不统一,所以,本论文第一章首先对生态文学的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生态文学的产生是人类面对严重的自然危机时发出的疾呼,但其根本原因却在人类自身。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生态文学研究的兴起与意义、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的概况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 本论文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中国古代生态精神,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生态思想等。其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态精神。再次是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本论文选择了其中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态伦理学家、哲学家史怀泽、利奥波德、辛格、雷根、罗尔斯顿,以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最后是西方生态文学创作,本论文选择了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影响最大的梭罗和卡逊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综述。 本论文第三章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分期和发展概况进行了回溯,并指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几种主要类型。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自产生至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生态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环境问题意识、强烈的反思情怀和隐约的人类中心背景。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生态文学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思潮,真正的自然写作开始出现、非人类中心思想开始明确。 第四部分:中国生态文学分章论述。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生的时间稍晚于国外,但却在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家和文本。本论文第四章至第八章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论述: 其一,生态报告文学。这一类作品及时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方方面面的生态危机问题,并用激愤的声音向人们发出了救救自然的呐喊。代表作家有沙青、徐刚、王治安、李青松、哲夫、陈桂棣等。其二,自然的信仰。这一类作品具有鲜明的自然写作气质,表现出对自然的信仰。苇岸、张炜、韩少功等人是这一类的代表作家,他们并不致力于揭露自然生态危机,也不在作品中强烈地宣传环保思想,而是将自己的心身融于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诗化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一种浓郁纯粹的自然之感。其三,自然的悲剧。这类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确地宣告了自然的悲剧。当代著名诗人于坚、作家阿来、小说家杜光辉等人的作品中都明确地揭露了生态危机,但是他们对生态危机的考察没有局限于生态危机问题本身,而是把生态危机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往往表现出一种哀悼的情怀。其四,自然的代言者。以作家之口说出自然万物之话,作家成了自然万物的代言者。这一类作品数量不多,却构成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分,它们表现出了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初步接受。本论文选择陈应松和沈河进行了分析。其五,自然与女性。女性在生态系统中的序位及自然与女性的关系都是作家们关注的重点。受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影响,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具有鲜明生态女性主义特点的创作,成一、马兰、毕淑敏、周涛等是关注自然与女性的代表作家。此外,本论文还对生态文学风格显著而又独特,却无法将其归类的作家马丽华、姜戎的生态文学作品进行了专章论述。 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生态文学在中国的不成熟,缺乏专门的梳理,缺乏系统的作品资料积累,因而在浩如烟海的、带有不确定性的当代创作中,如何拣选出一批典型的生态文学或准生态文学,或者只是形象体系中夹带有重要生态文学研究价值的文本,便是一项细致艰苦的基础性工作。笔者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 第二,在上述这种深隐的人学与生态学,以人为最高价值与以生态为最高价值的矛盾关系中,如何寻找一种既卫护文学的人学原则,及其对历史深度和人性内涵的要求,同时又卫护生态文学中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原则的要求,在既矛盾又融合的关系中寻找文学阐释之道,是理论难点所在。事实上,我们似乎应该这样认识:人固然不是万物的中心和主宰,但人在和谐关系中的全面发展毕竟是文学的要义,也包括生态文学,人在生态文学中仍然是最活跃的元素,人既是生态中的一员,但毕竟是人眼中的生态。这样的思想和眼光,贯穿在本论文对大量文本的具体分析之中。 生态应该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哲学主题,而不应该是一个被僵化了的自然的概括。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生态将是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主题之一。自然,生态文学也将是人类未来文学所选择的方向之一,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生态文学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738559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晶;;原生态文化书写的现象分析[J];大众文艺;2013年07期
2 胡新华;;生态与生活——对刘亮程部分散文的生态批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徐兆寿;杨天豪;;第三代西北作家的写作主体特点[J];小说评论;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马治军;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4 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2 苟欢;论阿来小说的“自然”主题[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强智霞;新时期四川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纪文;自然的回归 精神的奔突[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陈闯;文化启蒙·社会批判·人文关怀[D];海南大学;2012年
6 沈清风;潜流、浅绿到深绿[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肖瑶;走出先锋之维[D];吉林大学;2013年
8 罗伟;陈应松动物叙事的生态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8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