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途的文学体验与终极思考—史铁生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涵漠;;史铁生:灵魂永远自由的作家[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6期
2 吴言;;一个人的启示[J];黄河;2011年04期
3 若何;;重读史铁生[J];老年人;2011年09期
4 刘宇阳;;命若琴弦——感悟史铁生[J];散文百家;2011年07期
5 逄乔;;纪念——给远行的史铁生[J];作家;2011年15期
6 谷溪;;史铁生百日祭[J];延安文学;2011年03期
7 周国平;;史铁生的《病隙碎笔》[J];档案天地;2011年06期
8 陈村;;我看史铁生[J];少年写作(小作家);2011年03期
9 李怡;;苦难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J];红岩;2011年04期
10 李祖德;;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史铁生及其“苦难”诗学片论[J];红岩;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远光;;人物传播的“救赎”[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福民;;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解玺璋;;史铁生新作探索自我的旅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4 杨兰;;勿为浮云遮望眼,立身要在最高层——“与学生谈话”个案举隅[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吕琳;;为痛苦感动——《我与地坛》教学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7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8 陈研;;从精神的流浪到精神的永恒——《伙计》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著名哲学家理查得·罗蒂来山西大学访问[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10 胡琴仙;;立足课堂 放眼课外——浅谈《泉城》一课的课外拓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宁;不屈的史铁生,用生命书写生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付艳霞;史铁生的人生告别会[N];经济观察报;2011年
3 申霞艳;用写作凝视生命[N];山西日报;2003年
4 杨泽文;生命的追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5 杨泽文;生命的追问[N];陕西日报;2003年
6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忠诚;徒劳的救赎与不懈的宣扬[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记者 孟黎;史铁生:宁静气度 彻悟境界[N];金融时报;2011年
8 张新颖;史铁生:以心为底[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周南焱;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N];北京日报;2011年
10 解玺璋;轮椅哲人史铁生[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4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际兵;悖谬与救赎[D];暨南大学;2008年
8 刘金忠;犹太教复国主义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李斌;天国的救赎与尘世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问宪莉;救赎之途的文学体验与终极思考—史铁生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弈诗;当代“约伯”的苦难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8年
3 孟晓艳;史铁生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D];暨南大学;2008年
4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孔倩楠;从激扬到幻灭的性爱救赎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君;神学存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婵;现代女性作家书写视域中的长女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琪;性爱·死亡·救赎——《棋王》《红高梁》《古船》对生命意识的诠释[D];暨南大学;2000年
9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则臣;通往救赎之路[D];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8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