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救赎之途的文学体验与终极思考—史铁生论

发布时间:2020-07-02 23:42
【摘要】: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中一位命途多舛、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用坚强的意志面对多病的躯体和坎坷的人生,在有限的写作空间和特殊的写作环境中,用敏感睿智的大脑静观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他的作品中体现着细腻的情感倾诉,诗性的语言表达,执着的境界追求,充满哲学思辩色彩的文字背后显现着平和、安详、智慧的特质,他的语言并不壮怀激烈却动人心弦,他的文字并不高深莫测却耐人寻味,他没有慷慨陈词却出语惊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拯救自己苦难人生的同时,投入全部的生命热情去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第一个确立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文化观念的人,也是第一个将“过程论”这种带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生命哲学引入人的生存之中的人。在我们这个缺少内在的灵魂建设和精神信仰的时代,史铁生真诚朴素的、达观平和的、宽容通透的写作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更深层次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他精神历程的转变来探讨他对残疾、死亡、命运的看法以及在残缺的人生境遇中如何进行自我救赎,和他在特殊的写作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文学写作观,旨在揭示他的写作从返观自我的真实存在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的终极思考这一过程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意义。 第一部分生命之中难以承受的重 躯体的残疾使他经历了生命之中难以承受的重,早期作品中多以“残疾”为主题,对由残疾引发的肉体上的病痛投入了微乎其微的关注,而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残疾人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苦痛和难以言说的郁闷,以及他们陷入困境之中左右突围难觅光明之途时对死亡的冥想和渴望,并在思忖自身苦难的过程中对命运产生了无可奈何的荒诞感、偶然感和神秘莫测感。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他们面对肉身的残疾没有一味自暴自弃,而是试图寻找精神自救的心态,以及面对死神的诱惑,没有立即缴枪弃械举手臣服,而是且歌且舞坦然赴死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残缺人生境遇的自我救赎 冷静思考过后的史铁生不再将目光踯躅于己身的残疾,沉浸在作品中残疾人的苦痛中难以自拔,而是在残缺的人生境遇中不遗余力地进行自我救赎,他用爱的信仰来引渡苦难人生,用美的体验来解脱束缚的心灵,并在这种宏博的爱愿和审美的体验中感受到突破人生三大困境找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个精彩的永恒超越的过程。 第三部分史铁生的文学写作观 身体残疾迫使他为寻求生存的理由而走上写作之路,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写作观,本着真诚的心性品质和朴素的写作态度,他的笔触执着地向人的灵魂深处进发,为人的精神寻找栖息的家园,并在灵魂最初的眺望中顿悟文学写作与人本困境如影随形一脉相承,超越困境实现信仰惟有依靠重建宗教精神,同时,在此意义上史铁生也超越了自己“沉重的肉身”。 结语:史铁生通过个体生存体验总结出人生三大困境之后,将生命的意义交付于理想中的“过程”。他的写作中渗透着强烈的宗教精神,他用佛教的精神应对苦难,用基督教的智慧拯救人生,用文学写作探求人本困境。困境的永恒存在,意味着救赎的永无止境,亦即文学写作对个体精神存在的追问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涵漠;;史铁生:灵魂永远自由的作家[J];爱情婚姻家庭(风云人物);2011年06期

2 吴言;;一个人的启示[J];黄河;2011年04期

3 若何;;重读史铁生[J];老年人;2011年09期

4 刘宇阳;;命若琴弦——感悟史铁生[J];散文百家;2011年07期

5 逄乔;;纪念——给远行的史铁生[J];作家;2011年15期

6 谷溪;;史铁生百日祭[J];延安文学;2011年03期

7 周国平;;史铁生的《病隙碎笔》[J];档案天地;2011年06期

8 陈村;;我看史铁生[J];少年写作(小作家);2011年03期

9 李怡;;苦难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J];红岩;2011年04期

10 李祖德;;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史铁生及其“苦难”诗学片论[J];红岩;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远光;;人物传播的“救赎”[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福民;;超越生死大限之无上欢悦——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解玺璋;;史铁生新作探索自我的旅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4 杨兰;;勿为浮云遮望眼,立身要在最高层——“与学生谈话”个案举隅[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吕琳;;为痛苦感动——《我与地坛》教学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7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8 陈研;;从精神的流浪到精神的永恒——《伙计》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著名哲学家理查得·罗蒂来山西大学访问[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10 胡琴仙;;立足课堂 放眼课外——浅谈《泉城》一课的课外拓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宁;不屈的史铁生,用生命书写生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付艳霞;史铁生的人生告别会[N];经济观察报;2011年

3 申霞艳;用写作凝视生命[N];山西日报;2003年

4 杨泽文;生命的追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5 杨泽文;生命的追问[N];陕西日报;2003年

6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忠诚;徒劳的救赎与不懈的宣扬[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记者 孟黎;史铁生:宁静气度 彻悟境界[N];金融时报;2011年

8 张新颖;史铁生:以心为底[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周南焱;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N];北京日报;2011年

10 解玺璋;轮椅哲人史铁生[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4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际兵;悖谬与救赎[D];暨南大学;2008年

8 刘金忠;犹太教复国主义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李斌;天国的救赎与尘世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问宪莉;救赎之途的文学体验与终极思考—史铁生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弈诗;当代“约伯”的苦难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8年

3 孟晓艳;史铁生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D];暨南大学;2008年

4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孔倩楠;从激扬到幻灭的性爱救赎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君;神学存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婵;现代女性作家书写视域中的长女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琪;性爱·死亡·救赎——《棋王》《红高梁》《古船》对生命意识的诠释[D];暨南大学;2000年

9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则臣;通往救赎之路[D];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8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8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