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明中叶吴中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4:13
【摘要】:在明代中叶的文坛上,吴中文学是一支重要力量。吴中文学一般被视为地域文学,人们在叙述文学史时往往会忽略她的存在。其实,吴中文学乃中国文学史发展之必然结果。其价值也不局限于地域文化,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方面军。在中国古代,文学实际上在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据守政教传统的古典主义文学,另一条则是以个人生活和个人情趣为中心的世俗化文学。中唐以后,后一种文学势力逐渐强大,发展到元明,形成了强大的世俗化倾向,诗文作家们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明代吴中派的文学活动正是这股潮流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人物有杜琼、沈周、吴宽、王鍪、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蔡羽等。与传统的文人相比,吴中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以依附帝王的政治功业为自己唯一的人生价值归宿。而是关注自己和家乡的生活状况,他们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时政。在学术上,他们继承着传统经学的治学方法,反对易简,反对虚谈。主张综博,注重实用;在实践中,反对玄虚,注重具体感受。因而在文学态度上,吴中作家一改以往文学依附于政教,服从于政治话语的传统,一改南宋以来尊崇盛唐李杜的风气,更推崇王、孟、韦、柳,并且沿着王孟韦柳的道路,注重自身日常生活的感受,甚至沉醉于世俗情感的享受,对晚明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在明代中叶的文坛上,吴中文学并非七子派的附庸,而是与七子派相对的、代表着另一大文学史线索的独立派别。本文着重讨论了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祝允明有官宦家庭背景,然而处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他最终倾向于世俗生活。祝允明喜理论思辨,探幽发微,常常对正统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并具有异端色彩。唐寅,是一个市井文人,一个被主流体制抛弃的人。他能够立于体制外,对主流观念进行尖锐的嘲讽。他几乎越过了传统的伦理观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站在纯市民的视角审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价值体系。他不仅在文学上对传统形成突破,在价值观上也偏离了主流观念。吴中文风的市民特色,于唐寅表现得最突出、最彻底。文徵明是吴中士人文化性格的主要代表,诗风淡雅清秀,文风平和。人品纯正,柔中有刚。主吴中文坛数十年,不盲目跟风,亦不拉帮结派。兼取诸家之长,以为己用。文徵明的意义,在于显示出吴中文风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凝聚力。徐祯卿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在明代诗坛上享有崇高地位。他早期是吴中派的重要成员。诗歌创作秀出吴中,《谈艺录》亦为吴中派诗学理论之结晶。进京后,进入七子集团,诗风有所改变,但仍然保持自己的风格,最终与李梦阳、何景明形成鼎足之势。他与李梦阳的争论潜藏着中国文学内部变动的玄机,代表了古典主义文学观与世俗文人文学观的对立。吴中文学不是以政教为核心的古典主义文学的典范,而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的世俗化文学的典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庆贺吴中伟教授从事科教工作60年 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J];建筑技术;2000年01期

2 ;吴中培作品暨收藏展在海宁举行[J];中国花鸟画;2006年06期

3 王文田;元末吴中诗派的诗歌精神[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4 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风的转变[J];文学评论;1996年01期

5 刘化兵;论成化至正德时期吴中与外界的文学交流[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唐文元;;天河潭与黔中诗人吴中蕃[J];贵阳文史;2006年04期

7 梁溪;吴中胜迹: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J];常熟高专学报;1995年04期

8 屠国桢;2001-5-5“吴县角直”[J];上海集邮;2001年06期

9 吴培森;;与王守文先生就《黔人武状元·曹维城及其家世》一文商榷[J];贵阳文史;2007年02期

10 左春红;霍俊其;;天青石之变[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真安;;建材科技展风范——忆吴中伟院士[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2 沈荣熹;;悼吴中伟院士[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3 刘崇熙;;调寄 破阵子——纪念吴中伟院士逝世一周年[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4 ;吴中伟院士纪事[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5 ;我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的不朽功绩——纪念吴中伟教授逝世周年[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6 陆惠棠;;悼念吴中伟院士[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7 秦华虎;;追思尊敬的吴中伟教授[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8 吴兴祖;韩素芳;;怀念良师益友——吴中伟院士[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9 张颂甲;;爱祖国 惜寸阴——悼念吴中伟院士[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10 沙慧文;;深切怀念吴中伟院士[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涛;境界决定文风[N];文艺报;2011年

2 记者 黄小希;新华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贾亮;“改”就好文章[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4 朱丹军;吴风·文风·乡土风[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陈歆耕;文学:承担起匡正文风的使命[N];人民日报;2011年

6 鲁闻恋 总部后勤部;文风连着作风[N];人民武警报;2011年

7 雷达;影响批评文风的几个原因[N];文艺报;2011年

8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 韩慧伶;关于改进文风的思考[N];山西党校报;2010年

9 王玉川;著文讲话贵在简[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朱健;改进文风重在治本[N];济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毛振华;侯景乱后梁陈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李祥耀;杨循吉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渠晓云;魏晋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仇海平;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钊;杨慎研究——以文学为中心[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雁灵;徐祯卿诗学思想与吴中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闫煜琦;论我国行政文风建设[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祥耀;明中晚期吴中文学之衍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德杰;潘岳的思想与文风之形成[D];河南大学;2003年

5 熊玉梅;萧梁入北文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苑;吴中三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婧;明代吴中二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勤;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兼论吴中集团的实践模式[D];苏州大学;2002年

9 殷晏梅;短促的生命歌吟[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何春根;元末明初吴中文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42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42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