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0-07-17 21:28
【摘要】: 五四是中国思想史上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激进性姿态和现代性冲动,几乎成为五四激进文人共同的主导性价值趋向和文化选择,它掀起了那个时代浩浩荡荡的激进主义文化潮流。五四激进主义立足于西方文化尺度构筑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理念,以过于急切的焦虑心态,在现代性平台上对诸多复杂的文化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它所倡导的思想启蒙,开启了中国社会由政治制度层面向文化思想层面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并全方位地制约着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文学的现代转型。 本文在尊重历史内在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聚集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周围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激进文人的言行和思想,在启蒙/救亡、传统/现代、东方/西方、新/旧、古/今等二元对立观念所构筑的文化场域中,从进化、异邦、革命、民主、科学、民间等知识谱系、理论范畴或文化现象来考察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探究五四激进主义的多重内涵,勾勒激进文人由此所描摹的中国新文学图景,进而辨析中国新文学的何以生成,探讨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机制,阐释五四激进主义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从而获得对五四激进主义文化品格的科学理解和准确认识。当然,本文所着眼的对象主要是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而所着眼的时域也不只是局限于五四,行文中的某些描述和阐释还上溯到了19世纪末期。 绪论部分主要辨析了五四激进主义的内涵和外延,认为五四激进主义倡导的思想启蒙,张扬的文化批判精神,引进的民主、科学、自由、理性、人道主义、人权等思想资源,已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文学现代转型的巨大动力和精神支撑,是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文学现代化启动和发生的一种策略性表现,其历史功绩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无法抹煞的,要求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种包含强烈主观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偏见的所谓“告别革命”的姿态予以重视和警惕。 第1章探究了五四激进主义的理论根基。由于进化思想的反复灌输和传播,使得信奉进化思想的五四文人在中西文化冲突摩擦、新旧矛盾错综交替之际,基于中国积贫积弱的劣势情境,非常易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优劣择取和褒贬评判,进而极端否定中国传统,并由此全面探讨了五四激进文人的进化品格如何促使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第2章挖掘了五四激进主义的域外资源。在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氛围中,五四激进文人一方面不屈不挠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另一方面又决心以西方世界作为学习的楷模,借鉴、移植和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期望从西方世界中寻找到救国、强国的方略。而西方世界大本营中的日本、法国和俄国等国18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思想,给予了五四激进主义和中国新文学以深刻的示范效应。 第3章审读了五四激进主义的革命策略。救亡图存的激情,使得五四激进文人果断采纳真 澎 博士学位论文 I)()(’1’ORALD!551一Rl,八1.】()N 正富有鼓动色彩、煽动情绪的“革命”策略,通过革命手段张扬现代文化观念,促发中国文化 开始全方位的现代转型。新旧文学断裂性的强调,文言、自话不可调和性的突出,功利与审美 性质的纠缠,为文学革命的具体展开提供了合法性和正义性,使得激进的五四文学革命终于取 得了冲决传统文学牢笼的能力和历史生存的合法资格。 第4章透视了五四激进主义的民主精神。认为五四激进文人对法兰西式激进民主的偏爱和 推崇,引发了反强权、反专制、求自由、求解放这样一股大规模的社会风尚和叛逆性的批判行 动,并影响到了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主题,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和文学潮流,在中国思想 史、文化史、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划出了一个新时代。 第5章考察了五四激进主义的科学观念。指出五四激进土义在科学的名义卜提山、宜扬了 各种激进的主张,科学获取了价值观念上的无限合法性,成为其张扬文化变革、展开文化批判 的一面旗帜,是其构建现代观念范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决裂的重要象征。不过,五四激进主义 件遍肯定的是科学的精神,并非一般的科学知识。他们利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深入批 判愚昧习俗,着力张扬怀疑意识,这也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6章凸显了五四激进主义的民间追求。五四激进文人在与世界文化的横向联系网络里, 对属于本土文化形态的民间所具价值和意义的发现,促使民间和五四新文学发生了水乳交融的 联系。“文学在民间”的认识,“白话文学”的张扬,“平民文学”的主张,对传统文学的批判, 乃五四激进主义走向民间的时髦话题和具体实践,其理论锋芒直指封建主义的贵族文学和庙堂 文学,中国文学步入了从文言走向白话、从贵族走向平民的发展征程。 第7章辨析了五四激进主义的偏激限度。指出五四激进文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相互交 织的夹缝和困境中不断突围,虽着眼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建设,又沿袭晚清政治激进主义的 余绪,以致于纷纷放弃思想启蒙转向政治革命;固然发现了掩埋地底多年默默无闻的“民间”, 但情感塞调和立场又无法真正摆脱贵族情趣的诱惑;虽一贯立言务求标新立异,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佳明;;告别激进主义[J];书屋;2011年04期

2 王文江;;传统的非科学批判——谈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者的态度[J];沧桑;2008年03期

3 柴文华;论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激进主义[J];现代哲学;2004年02期

4 胡伟希,田薇;20世纪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刍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陈百明;近年来国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批判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1期

6 ;关于激进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7 翟文奇;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在巴黎[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8 方之光;;近代激进主义思潮是清政府逼出来的[J];苏州文博论丛;2011年00期

9 李丽;李明宇;;文化激进主义的科学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04期

10 雪珥;;激进主义害死中国[J];记者观察;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达秋;;世纪俄罗斯的文化激进主义[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达秋;;19世纪俄罗斯的文化激进主义[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凌端明;;五四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的政治想象[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5 吕周聚;;偏至:策略还是目的?——论鲁迅的“偏至”思想兼及五四时期的激进主义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胡伟希;;中国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之比较——从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为个案的心理类型学分析[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左玉河;反传统、激进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2 原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湖南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兼职教授 郑佳明;告别激进主义[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3 大卫·安东尼 刘智利/编译;反思激进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李公明;Loft:文化边缘的激进主义情怀[N];深圳商报;2004年

5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李公明;不能把激进主义的历史起点归咎于“五四”[N];社会科学报;2015年

6 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两岸三地、华语媒体中著名的战地女记者、知名的国际观察家 张翠容;激进主义的幽灵[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广州大学法学院 王鹰;反思美国法律激进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8 上海财经大学交通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冯苏苇 广州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处长 苏奎;出租车改革要警惕激进主义[N];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杨逸淇;以“中道理性”超越极化思维[N];文汇报;2012年

10 胡伟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在思想与德性互化的每一瞬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罗辛谷;贵族激进主义的文化政治[D];复旦大学;2012年

3 杜洁;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亚雄;中国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关系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2 曾佳;平民知识分子别林斯基及其激进主义[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张鑫;王正廷与民国激进主义外交[D];外交学院;2015年

4 凌端明;五四时期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5 连志强;清末民初激进主义的论说[D];南京大学;2014年

6 王晓;涅恰耶夫的活动和思想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7 毛非一;汽车前脸设计的“新激进风格”趋势及造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徐秋红;对先锋思潮的透彻观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丽娜;晚清维新派的文化激进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社军;文化激进主义的精英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59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9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d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