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霍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8:52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众多关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文化元素。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当做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吸引了许多翻译家投身于这部伟大小说的翻译事业中。然而正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成了翻译工作的一大难题。在所有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版译本是迄今为止在国外最受欢迎的一个。该译本最成功的一点是实现了译本的英语文学特质,顺利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对接。霍克斯才华横溢,他的译文使人读起来犹如行云流水。然而在国内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翻译评论界对该版本一味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有太多不忠于原著之处的批评。本论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霍译本中饮食文化内容的翻译,揭示出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是忠于中国文化的,他尽全力在他对英语读者和原作之间的忠诚达到一个平衡。这将给予文学翻译,文化交流和全球文化的整合很好的参考价值。 《红楼梦》一书中有很多让人过目不忘,津津乐道的饮食文化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是清代饮食文化生活和作者本人文采的体现,更是穿引全篇故事的纲骨。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的饮食都寓意深刻,暗示了书中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命运。霍克思在翻译这些地方时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手法,以力求达到作者真正的含义。虽然译本中的有些地方相对于原文有一些改动,但是对于没有学习过中文及没有办法阅读原著的英语读者来说,这种处理却有其独到之处。霍克思的一些改写式的翻译处理让无法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读者得以体会到与中国读者相似的效果。这也可以说是霍译本的一个成功的翻译之处。以往很多译本在翻译《红楼梦》中众多饮食的名称和风俗礼仪时多采用了直译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貌似忠实,文章读起来却让人晦涩难懂,摸不着头脑。霍克思则是按照不同饮食名称及其文化内涵,综合的运用了多种翻译手法,所取得的效果却更加符合原著的精髓。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便是要使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被目的语读者所认可和接受。霍译本《红楼梦》最为成功之处就是所使用的语言极其符合通用英语语言国家人士的语言习惯,少有翻译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每个时期的文化都具有该时期所独有的特色,文学作品正是这些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传播载体。译者在对所选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和时代因素。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时进行了一些改写和再创作。这些处理使得他的译本更加符合当时的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承受预期,也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慨;;杨宪益:大翻译家和他的时代[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45期

2 刘超朋;闫继苗;;浅议《红楼梦》“护官符”及其英译韵律应用[J];飞天;2010年10期

3 骆贤凤;;东风西风 异曲同工——《红楼梦》两个经典译本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5期

4 郭蕾;蒋美丰;;《红楼梦》中汉语俗语英译对比分析——以《红楼梦》及其二个英译本为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黄琪;;霍译《红楼梦》的文化翻译策略探析[J];长城;2011年06期

6 顾彬;王祖哲;;诗意的栖息,或称忧郁与青春——《红楼梦》(1792年)在德国[J];红楼梦学刊;2008年06期

7 丹斯里陈广才;;马来西亚红学研究的展望[J];红楼梦学刊;2008年05期

8 刘蕾;;浅谈红楼梦翻译片段的比较[J];才智;2010年17期

9 洪涛;;从《红楼梦》的英译看中西礼仪的异同[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3年00期

10 熊荣敏;;文化意象的再现与失落——评《红楼梦》第三回的翻译[J];世纪桥;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志军;;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风格为考察中心[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汪志伟;;《红楼梦》的肢体语言[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汪洁清;;也谈“意淫”及其他——对祝秉权《谩言红袖啼痕重·红楼梦分回品赏》的评语[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丹丹;;Translation of Idioms in Chinese Literatur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杜志军;;再论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以叙事结构为考察中心[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朱国庆;;《葫芦庙》中的红楼梦精神——评戏曲新作《葫芦庙》[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马国权;;辽海讲坛第十九讲 《红楼梦》,中华民族的骄傲[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8 孙克会;孙萍萍;;对《红楼梦》传统医药文化现象的探讨和研究[A];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6年

9 梁扬;谢仁敏;;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10 洪港;;从《红楼梦》管窥清初义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晓芳;《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趣谈《红楼梦》海外传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程曾厚;翻译家的“爱”与“恒”[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池墨;嘲讽旧版“红楼”,恃才傲物还是自我炒作?[N];工人日报;2007年

4 詹长智;永远的《红楼梦》[N];海南日报;2006年

5 记者 高剑艾 米厚民;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大同举行[N];山西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韩为卿;“红楼选秀”秀动红楼书销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沪文;越剧《红楼梦》遭侵权原告获赔13万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陈争;“林妹妹”带火“红楼梦”收藏[N];中国商报;2007年

9 北京中关村东路 李清;续写《红楼梦》超过高鹗又能怎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唐元春;红楼梦中的茶文化[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宁;红楼梦子弟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张霁;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红学研究范式得失考论[D];吉林大学;2008年

3 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D];苏州大学;2006年

4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小康;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与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冯阳;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彭爱民;忠实于源语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琦;Spring Moon译本《春月》中的中国形象的再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刘海玲;文化空白和杨译本《红楼梦》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冯恩玉;从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多个文学译本并存[D];东华大学;2005年

5 侯艳;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韩冰;从功能语法理论分析《红楼梦》的不同译本[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周文娟;解读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杨天e

本文编号:2764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64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5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