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苏轼兄弟及“苏门四学士”辞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20:14
【摘要】: 苏轼兄弟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评论家却囿于传统观念,并未对之作出合理的评价。近年来苏轼兄弟和“四学士”辞赋虽越来越受关注,但仍缺乏全面的整理和总体的评价。本文力求在考察北宋后期学术思潮、苏轼兄弟和“四学士”辞赋创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苏轼兄弟和“四学士”辞赋作具体的分析和客观公允的评价。 文章主体有三个部分:首先是从辞赋内涵上看,苏轼兄弟和“四学士”的辞赋如同其诗文一样,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政治、人生经历;其次从体制上看,无论是文赋、律赋还是骚辞骚赋,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皆能称雄于世,甚至追配古人;再次,通过比较部分同题唱和辞赋,探讨其创作动机、积极作用、彼此之间的差异等。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苏轼兄弟和“四学士”辞赋的特点,确定其在宋代文学以及整个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刚;;淡静有味苏辙诗[J];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04期

2 付定裕;;夜雨对床: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J];文史杂志;2007年03期

3 沈还斌;;苏洵《名二子说》细读[J];文学教育(下);2008年06期

4 方晓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苏轼写给苏辙的词看其兄弟间的情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5 贾彩云,刘继增,王盘根;魂牵梦绕 情有独钟——三苏在河南平顶山的活动和创作[J];中州今古;1999年05期

6 王齐;;二苏岐梁唱和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7 张志烈;;玲珑鲜活说三苏——《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书小序[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曹栓姐;;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辞赋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王书华;苏轼苏辙对荆公新学的批判[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曹栓姐;;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同题辞赋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密卅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卅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方健;;苏轼在徐州[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蒋宗许;;苏辙诗文辑佚考辨[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郑林森;;老峨眉山上凤凰殿的考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万斌生;;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6 蒋国良;;“一唱三叹”的传统审美论钩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孙维城;;论张先对苏轼词学思想的影响[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李霜琴;;试论李白与苏轼豪放性格之同异[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9 李静;;东坡词,以壮美之笔写士大夫之思[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孙悦佳;;茶中有味是清欢[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素梅;苏东坡与成都[N];四川政协报;2003年

2 ;“荆溪欲归老,浮玉偶同游”[N];宜兴日报;2008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计亚男 柳霞;三苏漫话:“兴衰无不本于闺门”[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阎慰鹏;写出了最好的年谱[N];北京日报;2005年

5 沈厚捚;质疑苏轼《渡海帖》[N];中国文物报;2001年

6 汪贵林;感谢苏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京夫;惟将翰墨留染濡[N];陕西日报;2002年

8 木斋;苏轼的审美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记者 李新民;河北栾城兴建苏轼纪念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10 王德义;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艺术[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彩梅;苏辙文艺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李俊;释道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建芳;苏轼与《周易》[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许外芳;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复旦大学;2003年

5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6 韩文奇;张耒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茜;苏辙的《春秋》学与《诗经》学[D];浙江大学;2007年

8 严宇乐;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莹;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卓瑞娟;二苏唱和诗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赵晓星;论苏轼、苏辙唱和诗[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瑜;苏轼的经济思想[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宋雪茜;苏轼夜游及其对现代夜间旅游审美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若斌;苏轼“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毕爱杰;论苏轼的游记散文[D];宁夏大学;2003年

8 王宁宁;真者无畏·善者无私·智者无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玉;论苏轼“以意为主”的艺术审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谢翊;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苏轼写作主体论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67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67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