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1:05
【摘要】:本文分为《韩非子》的成书与文学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韩非生平事迹、《韩非子》编集过程、《韩非子》各篇真伪的探讨;第二部分包括对《韩非子》的文学思想、文体、寓言等问题的探讨。全文共7章,约13.5万字。 关于韩非的生平事迹,本文根据《史记》的《本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年表》《李斯列传》,《战国策·秦策五》,以及《韩非子》中的《存韩》《初见秦》等材料,考定韩非生平中曾两次出使秦国,第一次在公元前237年,第二次在公元前233年,两次使秦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存韩国。这对于理解和评价韩非的思想与人格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还就韩非的身世与生卒年代、求学经历、死因等问题作了补证。 《韩非子》的编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韩非去世之后,已有门徒整理师说,汇为一编,因为秦朝对韩非思想的重视,这个本子受秦火影响不大。这是《韩非子》编集的第一阶段。汉初,研习韩非学说的人也很多,其中能见到宫廷内府藏书(中秘书)者,又将《初见秦》《存韩》等档案文书编入韩非著作集中。这个过程应该是在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罢黜申、商、韩非诸学说之前完成的。这是编集的第二阶段。司马迁所见就是这个本子,其面貌已与今本很接近;司马迁之后,始有“《韩子》”之书名。至刘向校书时又为《韩非子》作了《书录》。此后,本书便再无大的变化。 《韩非子》55篇的真伪问题很复杂,从史实、与其他典籍的重复、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证,可以确定《初见秦》《有度》《十过》《问田》《人主》《饬令》以及《存韩》之“李斯上秦王政书”“李斯上韩王安书”不是韩非之作;《忠孝》《心度》《制分》疑为后学之作。本书其他篇目则都是韩非的作品。 关于《韩非子》的文学思想,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韩非有关文学的主张。他明确反对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反对无目的的文采修饰,重视本质之美,重视文学的实用性以及有明确目的性的言辞艺术;二、韩非散文中还体现出有关文体学、文学思维方式(包括“想象”与形象思维,“矛盾”“二难推理”与逻辑思维)、“典型化”的创作方法、“博喻”理论、以及文学接受中的误解与多元阐释等方面的文学思想。《韩非子》的文学思想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根据《本传》对于韩非作品的著录,结合传统的文体分类学,可以将《韩非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768085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世年;;关于《韩非子》篇目真伪考辨的几点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柯镇昌;战国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曲文;韩非与晚周学术[D];吉林大学;2012年
3 俞林波;《吕氏春秋》学术思想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薛向娟;《墨子》文学性探微[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静;《庄子》与先秦诸子引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雯;《吕氏春秋》寓言结构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5 张滨;韩非子《解老》《喻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日晓;韩非子经典阐释思想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7 王可斌;秦、汉初徭役对象及相关问题[D];鲁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8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6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