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颜延之文学论

发布时间:2020-07-24 16:28
【摘要】: 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颜延之在南朝刘宋文坛有较大影响, 而后人却往往以用事过多、“雕缋满眼”来概括其诗文特征,给以 完全否定性评价。当今众多的文学史著作对其都有所评述,而文字 又大都过于简略。本文试图通过对颜延之的生平、思想及文学创作 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以期对颜延之文学研究有所推动。全文共 分四部分。 一、家世与生平思想 首先探讨延之之家世,说明其出生于以积世业儒为贵的世族之 家,其家族文化传统对延之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再次论 述延之生平行事之狂。最后从延之的出处、所处时代环境、交游及 诗文创作等方面探讨了儒、玄、佛思想在延之身上的体现,说明其 虽受玄佛诸家思想的影响,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表现出一种形 近狂狷而志在中庸的儒家人格理想。这种思想系统与刘宋的皇权政 治和儒家道统正相适应。 二、晋宋政治·诗风·学风 论述颜延之文学创作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与东晋门阀政治 时期门阀士族掌握国家政权不同,刘宋王朝推行的是皇权政治,与 此相适应,政治范围内,统治阶层提倡儒学,且以此为指导思想。 随着皇权的加强,儒学的复兴,社会局面相对繁荣稳定,文学上则 相应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创作潮流。同时,由于统治阶层对儒 学的提倡,使东晋一朝玄风独盛的局面变为儒、玄、佛多元思想的 并存。由此也相应地影响到了学风。东晋一朝,玄风独盛,众学皆 废,士人追求的风格是清通简要;刘宋时期,在儒学复兴的影响下, 好学博学之风兴起,注重精研博学。学风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了文 风。与东晋时期诗文创作用字简易、粗率,不重炼字,大谈玄理的 文风不同,刘宋文坛重炼字、尚形似、对仗精工、用典繁多,充分 体现了文学自身的特色,对东晋“平典似道德论”的文风进行反拨。 延之的诗文创作正是这种时代政治文化背景的反映。 三、颜延之的文学思想及影响 作为刘宋文坛的名家,颜延之对文学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 以藻采音节为划分标准,区分“文\“笔”、“言”,体现了对文学 形式美的重视。《庭浩》的论文部分体现了延之重用典,推崇典雅 庄重的庙堂之作,轻视民歌的文学思想。同时,他论诗还推崇刘侦、 阮籍,这与他创作中部分作品“尚有清拔之气”是相应的。作为颜 氏家族中一重要成员,延之的文学思想对颜之推影响深远。 四、颜延之的文学创作 (一)诗歌创作 1.朝庙应制之作。有公宴、游览两种题材,多为颂扬之辞。 这类诗流行于封建时代的上层社会,其体制对后世影响深 匹。 2.抒怀自况之作。从行旅之感的哀叹、幽愤之气的抒发、 恋情之结的述说、友朋之间的唱酬赠答四方面具体分析其 注重抒情这一特征,体现元嘉文学由哲理化向抒情化回归 的特色。 此外,还有郊庙、悼亡类诗作。 (二)诗歌风格及影响 从文辞藻丽、对仗精工、用典繁密三方面既阐述了其对魏晋文 学的继承,又说明了其对近体诗发展的影响,同时阐明这是刘宋文 坛创作的普遍风尚。延之的诗文创作,正充分体现了元嘉文学的特 质。 (三)文赋创作 与其诗歌创作内容一样,有应制之作,也有抒发人间真情之作, 后一部分价值较大。艺术技巧方面同样重视文辞的藻丽、对仗、用 典,以及骄文的基本句式四六句的演练,在骄文发展史上具有一定 的影响。 作为“元嘉三大家”之一、颜延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 响不容忽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正申;陶渊明与颜延之交往新议[J];怀化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2 梁颂成;;一部高扬原创精神的学术专著——评谌东飚教授《颜延之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周田青;试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J];思想战线;1990年06期

4 谌东飚;;六朝审美风尚与颜诗用典[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杨晓斌;;颜延之三十以后初仕质疑[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1期

6 魏正申;陶渊明享年岁说辨正[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7 李佳;;颜延之诗文四篇写作年代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于溯;;略论颜延之《五君咏》对早期咏史诗的变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刘涛;;颜延之骈文论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周建忠;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冯宪光;;人民文学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鄢化志;;“归去来兮”发微[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李大明;;《文选》编诗“以时代相次”考辨[A];高校编辑出版工作论集[C];1999年

4 孙勇先;;南朝诗歌的成就与贡献[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施榆生;;李善对《文选》修辞表达的阐释[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孟修祥;;充满现实感的历史世界——论李白的咏史怀古诗[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7 陈春雷;;元嘉政治考析(提纲)[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芦田肇;张欣;;鲁迅、冯雪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一)——水沫版、光华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版本、材源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方朔;瘟疫文学论[N];深圳商报;2004年

2 唐正安;桂林历代名人赏石考证(上)[N];桂林日报;2006年

3 本报驻温州记者 徐怜恤;洞头望海楼推进温州“晚上旅游”发展步伐[N];江南游报;2007年

4 韩进;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理论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李卫华;面向当代审美实践[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孙涛邋肖玉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傅山墨宝[N];太原日报;2007年

7 范方俊;罗大冈与《望舒剪影》[N];光明日报;2005年

8 章洁思;靳以的复旦情结[N];人民日报;2005年

9 白桦;“我才不怕归呢”[N];文学报;2010年

10 宋时德 陈向阳 汪国山;文化都昌,奏和谐乐章[N];江西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斌;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时国强;元嘉三大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为华;中国西部文学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柳玉宏;南北朝诗歌复音词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艳庆;中古琅邪颜氏家族学术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白崇;元嘉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杨赛;任f 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

9 王芳;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兰;颜延之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佳;《颜延之集》校注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裴闯;颜延之生平创作平议[D];厦门大学;2001年

4 叶飞;颜延之与元嘉文学新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易宇;网络文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代伟;新都市文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康建强;试论元嘉诗歌[D];山西大学;2003年

8 陆立玉;颜延之与元嘉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艳华;颜延之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黄磊;颜延之诗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9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69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0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