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王蒙关系论
发布时间:2020-07-24 15:35
【摘要】: 当代中国文学是在鲁迅传统的余荫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作家们将鲁迅传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存在与发展着。王蒙就是其中一位,他多次表示过自己对鲁迅的推崇之意与传承之决心,但是新时期以来王蒙发表的另些言论在鲁迅研究界和文学评论界却引起了诸多的争议,这影响了研究者对二者文学创作上具体联结的深入探究。本文即是力图对鲁迅与王蒙的关系进行全面探求的尝试之作。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聚焦人们对鲁迅与王蒙之间关系的争议之处,并加以论述。鲁迅与王蒙在精神层面上看似迥异,在本质上却有相通之处。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在言论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民精神与宽容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探讨二者精神层面的联结的同时笔者还整理出了新时期以来王蒙所发表的一些关于鲁迅的有争议的言论,诸如“‘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五十个鲁迅”等,进而论证这些言论不但不能说明王蒙对鲁迅的不敬,相反因其都有特殊的背景和情境,也不能说完全是无理的。本章笔者试图通过材料的整理和论证使读者走出长期以来对鲁迅与王蒙精神个性及二者关系的误读区域,为进一步探析二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联结扫清障碍。 第二章论述了鲁迅与王蒙在文学创作上的联结。第一,两位社会问题的发掘者。王蒙在现实主义维度上继承了鲁迅传统,具体体现在他的小说和杂文创作中。鲁迅和王蒙的文章都不避讳对社会政治问题及封建文化传统的揭露和批判。王蒙还与鲁迅一样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的载体——封建文明以及封建意识形态的专制产物——国民性。在创作中王蒙与鲁迅一样善于发掘社会问题并且毫不留情地对封建文化和社会痼疾进行批判,其意旨也与鲁迅一致,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二,两位知识分子灵魂的拷问者。鲁迅和王蒙将忧患的目光投向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都注意到知识分子本身的不足,注意到国民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的性格结构和精神结构。在自我解剖与反思的过程中,他们在如何改造中国知识分子乃至中国人的灵魂上出现了惊人的契合。鲁迅和王蒙通过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同一个问题,即对知识分子灵魂改造的根本性意义是创造活生生的、以个体方式存在着的人。鲁迅与王蒙在对知识分子自身弱点的反思中也不乏一些温情的内审,从另一个阶级看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并且真诚地学习。第三,两位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是结构实验的大师,鲁迅的小说格局总是别开生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茅盾曾评价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王蒙在小说艺术结构上也有着大量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实验。在小说的现代创作技巧方面,我们可以窥见王蒙对鲁迅的择取。王蒙的“意识流”创作技巧一部分来源于鲁迅《狂人日记》、《野草》等作品的启发;王蒙惯用的“语言狂欢”与“重复”技巧在鲁迅那里也可找到端倪。 第三章试图探索鲁迅与王蒙异同之渊源。第一,庄子文哲的影响。在鲁迅与王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对庄子文辞的喜爱与继承。对于庄子的哲学,鲁迅与王蒙有着不同的择取。鲁迅自觉摒弃了庄子的“虚无主义”、“相对论”,王蒙对庄子的思想中的消极避世因素进行了规避,这一点与鲁迅一样以自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感悟诉求于理性层面的分析,对庄子的接受具有着实用性与选择性,但是王蒙对庄子的“相对论”却情有独钟,从而显示出与鲁迅不同的风格。第二,俄苏文学的浸淫。鲁迅和王蒙的一生都与俄苏文学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受俄苏文学的浸淫,鲁迅和王蒙都树立了“为人生”的文艺观,并且在书写人生世态的笔墨间常隐着果戈理的“含泪的笑”。在具体的创作中,鲁迅与王蒙对俄国文学的语言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借鉴与取法。第三,童年生命体验的延宕。作家个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期所受的影响和特殊的经历,这种个体生命体验是作家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鲁迅和王蒙童年时代都过早地接触到“死亡”两个字,因为家庭的原因也使他们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较早的认识,这些体验塑成着他们的个性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日后创作的主题和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I210
本文编号:2769042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I21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海花;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9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6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