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保守主义与九十年代文学

发布时间:2020-07-24 13:57
【摘要】: 新保守主义即文化保守主义,它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潮流。本文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在90年代文学中的具体表现。乡土文学、历史题材小说、文化散文等文学热潮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渗透和影响,本文重新解读和阐释了这些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作品。乡土文学本文以张炜为代表,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品《九月寓言》、《柏慧》,论述了他“反现代性”的文化立场和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向往和守护,从80年代到90年代,他的创作思想明显发生了转变,即从文化批判转向了文化坚守。历史题材小说本文以唐浩明的《曾国藩》、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代表,分析了唐浩明、陈忠实对于传统文化人格、传统道德,以及传统宗法文化的认同和肯定,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完全不同的文化立场。文化散文本文以余秋雨为代表,分析了其作品中浓郁的文化回归意识,论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和挽悼。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些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首先,文学中的新保守主义是应对社会转型期人文精神危机的一种方式,是工业化社会进程中最有力的道德抗争力量;其次,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条件下重新建构新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再次,它能引起人们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因素的警觉,弥补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缺失。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前言,第二章主要是界定、归纳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分析它在90年代再兴的原因,第三章主要论述文化保守主义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第四章分析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又平;新保守主义:当下的文化反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王思睿;;今日中国的新保守主义[J];北京文学;1999年03期

3 张晓慧;李艳;;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对外政策[J];紫光阁;2004年03期

4 徐艳秋;;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和大企业关系初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年01期

5 李友龙;;论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实践运用[J];大连干部学刊;2018年05期

6 葛忠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缘起与构成发展[J];文教资料;2006年06期

7 郑伟;;美国新保守主义评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05期

8 姜胤安;王皖强;;从知识分子的“社交性”看“新保守主义”的兴起[J];政治思想史;2016年04期

9 赵玉坤;;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及其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10 王万喜;;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亚洲政治危机[J];祖国;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剑锋;;陈三立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略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彼得·贝纳特 吴学丽 编译;“新保守主义”退出历史中心[N];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薛涌;伊拉克———新保守主义的终结者[N];南方周末;2004年

3 陈锴 叶晓娴 王雪 王梓鹭;2009年社科界十大热点关注(国外篇)[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纳森·格拉泽 演讲 山雨 整理;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起源和前景[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丁刚;新保守主义的终结[N];人民日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 周炳林;令人生厌的新保守主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求是;关注当代西方新保守主义思潮[N];浙江日报;2006年

8 大军;美国“新保守主义”:行情跌涨不定[N];中国财经报;2003年

9 顾静;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命运[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张立平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新保守主义风头正健[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联合;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志东;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3 杨子辉;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布什外交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程文明;日本“大国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黎世光;政治哲学的现代危机和古典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郝重庆;明治维新以来自由主义在日本的发展及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年

7 代华琼;在权利与秩序之间: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政治哲学批判[D];苏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劲松;新保守主义与九十年代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晓光;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日政治关系的消极影响[D];东北大学;2009年

3 黄笑;小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外交及其对中国和朝鲜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6年

4 王克东;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影响浅析[D];四川大学;2004年

5 陈成;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理论分析与个案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霍建岗;日本新保守主义分析[D];外交学院;2002年

7 贾丹;冷战后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8 熊颖哲;政治思想的演变:欧文·克星斯托的右翼化和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史亮;试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外政策的内在逻辑[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沈小捷;新保守主义对小布什政府中东政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8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68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3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