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健;;借助《浮生六记》林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2 廖超慧;鲁迅林语堂关系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3 张贵贤;;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原因[J];艺术广角;2007年02期
4 ;林语堂与卜舫济往来函件选[J];档案与史学;1994年03期
5 李晓宁;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J];东南学术;2000年05期
6 ;林语堂的梦想[J];电子科技;2002年20期
7 陈才忆;脚踏东西文化 评说宇宙文章——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在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传播[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王明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枚酸果——评林语堂的“幽默”人生哲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文文;;林语堂妙论乐观与幽默[J];健身科学;2006年07期
10 王兆胜;;21世纪我们需要林语堂[J];文艺争鸣;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庄柏泉;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红霞;;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罗忠;;数学教学凸现学生主体性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高远;;构建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平台,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光明;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王兆胜;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N];闽南日报;2007年
3 散木;林语堂为教材打官司[N];辽源日报;2006年
4 黄荣才;平和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快马加鞭[N];闽南日报;2006年
5 周惠真;海峡两岸共同的林语堂[N];闽南日报;2007年
6 吴运生;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记者 朱秀敏 见习记者 毛小蕾;漳州市林语堂研究会成立[N];闽南日报;2006年
8 黄荣才 刘学鹏;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建设项目签约[N];闽南日报;2010年
9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丁艳;翻译的主体间性[D];安徽大学;2007年
4 李春燕;论30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D];西北大学;2003年
5 陈巧玲;主体性开放式动态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董娜;试论当前高校德育中的主体性和规范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文正;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瑞玲;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3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7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