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抒情传统的海外建构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8 18:34
【摘要】: “中国抒情传统”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下,缘起于海外华人学者,后延伸到港台的一个从整体文学层面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研究取向。鉴于此一学术领域在理论方法、研究成果和存在语境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有益启示,本文将以学术谱系的历时性演变为基本线索,系统考察其在不同阶段的阐发和建构。全文始终贯穿历史主义视野,分四章先后论述四个重要时期:第一章,梳理“抒情传统”在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理论渊源;第二章,则以陈世骧为个案,以期揭示“抒情传统”产生的比较诗学语境;第三章,通过解析高友工“抒情美学”融会语言学、审美心理学和文化史意识的宏大体系,考察其以“本体论”创构实现“现代转化”的理论路径;第四章,则关注“抒情传统”在台湾的接受及其参与文化实践的实绩。经由这一学术史研寻,本文试图初步展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的文化语境、典范效应以及其理论建构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程亚林;从形式切入发掘中国抒情美学——论高友工的中国美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张节末;;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途之一——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抒情传统的研寻[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陈惠英;抒情传统与现代社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刘绍瑾;;论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对接之途[J];思想战线;2007年02期

5 张节末;刘毅青;闫月珍;徐承;李春娟;;比较语境中的误读与发明——推求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学者重建中国美学的若干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277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7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4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