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中的人物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洁琼;;《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教伦理思想差异比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2 郭娇;查中林;;《颜氏家训》语气词“乎”用法探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3 代爱意;;董仲舒的“性三品”论与颜之推的人性论比较及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1期
4 顾鸿章;;名人与家训[J];青苹果;2008年Z1期
5 朱庆林;;爱教结合教孩子[J];大众心理学;2011年06期
6 严杰;;颜真卿杂考[J];古典文献研究;2006年00期
7 杨晓斌;;琅邪颜氏谱牒、居里与郡望[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3期
8 秦学人;;“‘郭秃’辨”再辨[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任访秋;;中国小品文发展史[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10 尹冬民;;庾信《哀江南赋》“胡书”新证[J];文学遗产;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国旗;;学问修身与文化传家——论《颜氏家训》的勉学重教思想[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彭安玉;;颜之推教育思想探析(提要)[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秦学智;;颜之推论学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陈绂;;《颜氏家训》量词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陈晓林;;浅谈《颜氏家训》的中医药学思想[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康宏;;编辑的从业资格[A];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康宏;;编辑的从业资格[A];图书编辑规程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袁佸雪;;薛道衡年谱[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9 邱龙升;;俗字的产生及其原因[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半夏;梯己话[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身份与商务车之辩证关系[N];中国商报;2004年
3 虞圣强;今天我们怎么做父母[N];常州日报;2011年
4 王吉胜;补中国家训研究之白[N];光明日报;2003年
5 王春喜;大学校训: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乐胜奎;六朝礼学的繁荣及其原因[N];光明日报;2005年
7 刘学治 薛东;龙抄手[N];中国食品报;2008年
8 许运娜;台式“经典”重温更有滋味[N];中国邮政报;2007年
9 赵章忠(教授);养老遣疾琐言(一)[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10 贵州省关岭民族高级中学 柴其斌;文学作品中几种特殊的“反衬”[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艳庆;中古琅邪颜氏家族学术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宋冰;北朝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王允亮;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佟艳光;北朝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马德强;重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柳玉宏;南北朝诗歌复音词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大;《颜氏家训》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余颖;《颜氏家训》“书证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温超;《颜氏家训》文体写作观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单金枝;《颜氏家训》写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敏;《颜氏家训》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简论[D];苏州大学;2012年
6 陈雪连;《颜世家训》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天e
本文编号:2787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8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