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凝视荒凉
发布时间:2020-08-09 07:20
【摘要】: 在语言的地图上,萧红这一点必须被标上已成不争事实。但我们对于用生命写作的萧红的内在性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萧红对自己的生命内在性已经具备文化把握的能力,这使她的文学创作与生命内在性关系之紧密远远甚于意识形态、经典文学理论对其创作的影响。萧红生命内在性在写作中是通过对荒凉的凝视来展开的。 本文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 上篇着眼于萧红的凝视品质。萧红的灵魂虽然失去自己的居所,但存留了一份执着的愿望于生命中,而且萧红并不背对这个世界,所以并没陷入虚无与“浪漫”,而是始终向着意义之途,她的生命内在性正好成就了萧红这个纯粹的凝视者。因此这个部分就结合萧红人生中所体现的生命内在性及萧红本人对它作出的文化把握加以论述:在萧红的一生中,生命的内在性表现为对整个陌生世界的激情、向着陌生出发的勇气,历险为它提供自我确证的方式;而在创作上,“艺术的心意”使萧红始终注重“从灵魂而后走到本能”。 下篇着眼于萧红对荒凉的凝视。“艺术的心意”使萧红对自己的作品持有特殊的审美要求,正是如此,萧红抓住了“荒凉”。萧红笔下的荒凉是一种深处的真实——一种还未来得及被民族国家话语和生命强力搅动的荒凉。它的意义空间是在凝视的目光下打开的。其中富于诗意的部分有人物的痛苦与自在状态及自然之趣等。由于生命内在性的投入,萧红的作品保持着现实与诗意间惊人的匀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86799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仙花;刘汉飞;;论萧红小说“艺术的心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易惠霞;论萧红小说的童年母题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86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8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