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汉代文学审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20:41
【摘要】:汉代文学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上是处于历史转折的特殊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等等都表现出进步的趋势,有汉四百年,无论是文学创作的量还是质,汉代文学都较前代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如果要从一个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特点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评价,就应该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把握这个时期的创作,从文学审美趣尚角度切入来考察它的发展水平所包含的人类学意义。 中古初期的文学虽是以先秦五百年文化积累为基础,但是从大体的形态上来看,亦算是华夏民族早期的文化。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在物质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上基本可以看作是在同一等高线上的,这是文学发展根本制约性的因素。这样一个文明发展阶段的文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表现形而下层面的东西是这一时期文学最合乎逻辑的表现形态。站在这样一个观念来看发育于先秦时代儒家的政教诗学观念、多重功利的文学审美观念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儒家诗学注重实用理性,强调文化中的社会公益精神,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基本奠定了汉代文学审美形态的基本面貌。 两汉时期的文学理论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超越先秦儒家的诗学观点,相比这一时期的创作是比较保守的。而这时的创作却进入了活跃的时期。汉代文学是在“生活态度”比较保守,“技术思维”又相对活跃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汉代文人是在对文学性质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在一种十分清晰的意识下去作文学审美上多元努力的探索,写作心态是积极的,将先秦儒家手里是关乎社会意志的“志”,而到了汉人手里却把它变通为既关系国家之治乱,又怀一己之穷通“情志”。每个个体在进入创作状态时都会十分自觉去追求审美突破的努力。两汉文学审美趣尚随政局社会思潮之类的改变,也呈一个流变的趋势,但它在总体上可以归纳出来较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格调。既有侧重于表现艺术上的:以壮阔宏巨为美,以铺排意象之多而满为美,以细腻刻画为美,以文体形式为美;也有是内容上那个时代带有普遍性的一些社会观念,以现实之真为美、以伦理之仁善为美、以悲剧之凄惋悲壮为美等。四百余年,在一代一代文学家不懈地努力下,整个汉代文学审美格调呈现百花繁盛的局面。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文(怎么说)与质(说什么)这一对审美范畴的耕耘上都产生了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建树,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师培“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各,汉魏各家承其体式”的评论道出了汉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汉代人在追求“道”与“艺”合壁的中和之美的境界上努力。因此,汉代人在文学体裁形式上所开拓和在题材内容上新拓展,给后世文学带来了深巨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珉;;汉代文学的趋同与模拟现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赖祥亮;;论汉代文学的娱乐精神——以汉赋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3 武新虹;;汉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文学成就赏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李炳海;人神互化 宫肖器同——汉代文学人神关系浅议[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吴从祥;从情与物之关系看汉代咏物赋的嬗变[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3期

6 李立;;根植于庄园经济生活土壤之中的汉代文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赵宁;;论汉代郊庙诗歌的文学价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9期

8 王宏;;东汉末年书法家的审美思想[J];艺术广角;2011年03期

9 韩兆琦;宏阔豪迈的绚丽之花──汉代文学略论[J];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11期

10 王琴;《诗品》的审美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锐;;生生不息 奋斗不止——论毛泽东诗词中的审美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2 吾淳;;略论中国古典乐论中谐和审美思想的生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3 郭惠珍;;现代与传统——中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题材差异解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蒋文燕;;汉颂作品类型分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赵铁楠;应欣;;萦绕都市的纯粹与斑斓——有关北京“公园环”郊野自然生境营造的探讨与实践[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7 宁钢;;现代陶艺观念和语言的创新[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丁克家;;试论伊斯兰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穆斯林艺术观的影响[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朱贻庭;;编者的话[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新科;从《史记》看汉代文学的自觉化倾向[N];光明日报;2003年

2 王长华;略谈汉代文学的独特性[N];光明日报;2006年

3 叶舒宪;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N];中国艺术报;2008年

4 叶国雄;读书——给大脑做操[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高慧斌;南朝地方学校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杨振铎;天坛:象天法地之佳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贺绍俊;优美的陶醉[N];吉林日报;2003年

8 杨泽文;寻找自己的那面“镜子”[N];中国保险报;2003年

9 汪碧刚;墨海诗浪激千里[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西山技校 范淑珍;插上“意象”的翅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欢;汉代文学审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鞠传文;汉代教育制度与汉代文学创作[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如月;汉碑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影;汉代祭祀文化与汉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庆祥;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珏;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辽宁大学;2007年

9 郭铁娜;汉代非主流文学与汉代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尧荣芝;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莹;汉代文学中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庆明;论汉代文学自觉因素的积淀及其价值[D];新疆大学;2002年

3 李明丽;汉代“私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昀;论中国服饰审美思想的历史演变[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5 贡保加;探析《格萨尔》景物描写所体现的藏族审美观[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拓明霞;论白居易的“二元组合”诗乐思想[D];中南大学;2007年

7 张毅;从《史》《汉》二书中的对话看汉代文史独立[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从芳;陆云文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7年

9 杨盟;中国山水画中线性艺术研究与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欣欣;马利乌斯与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91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91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