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古代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典范:当代美学视野中的张衡

发布时间:2020-08-13 01:15
【摘要】: 在早期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科技与人文两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然而,随着现代性的突显,科技与人文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由统一走向分裂。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疑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福祉,科技在人类生活中日益占据主要甚至中轴地位。科技的步步强势使人文日益边缘化,甚至发展为二十世纪以来科技与人文冲突、对立的局面。科技与人文的疏离乃至对立,造成了科技的异化现象,在科技迅猛发展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造成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一切似乎都在应验英国科学家皮尔逊(K. Pearson)的责难:科学的成长消灭了生活的美和诗意。科技与人文的长期分裂、对立不仅带来了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且由此产生的文理学科分化,也导致了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人思想、学术体系的不完整,我们不敢想象没有人文素养、人文终极关怀引导的科学家人性的堕落会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危害。瓦托夫斯基(Wartofsky M.)曾直接指出过这种危险,“某些科学家与其在人类共同体中的根源相脱离,已经在我们当代的文化中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危机。”①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与人文的分裂、对立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反思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美学视野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文学科组成部分的文学艺术领域,艺术以其超功利性最典型地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又可以表述为科技与艺术的关系。 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从国家方针、政策的层面提出了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的目标,但要真正做到二者的融合统一则任重道远,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如何解决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既需要从学理上立足于当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需要回溯历史,总结有益的历史经验,开掘丰富的历史资源,特别要总结挖掘中国古代的历史资源,吸取智慧和经验,来指导当代的发展。西方历史早期的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是科技与人文原始统一的时期,这时产生了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狄德罗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哲人。由于所处历史、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曾出现过重人文轻科技的偏颇,历来被认为几乎没有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尤其是宋代以后,文人化程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文官制度得以确立,更是很难出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此,总结开掘我国古代成功的历史资源就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发展史,则不难找到一位在文人化之前出现的既有突出的科技贡献又有卓越的文学修养的文理兼综的全才——张衡。在科技方面,张衡继承和发展了汉代天文学“浑天说”并建构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机械仪器;在文学方面,张衡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既创制了“大赋之极轨”,又开创了“抒情小赋之先河”,还创制了新体七言诗,促成了东汉赋学理论的变化和汉末魏晋美学思潮的演变。除上述主要成就外,张衡还在古文经学、史学、绘画①诸方面皆有声誉。张衡不仅在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领域皆有卓越的成就,而且还能融通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两大领域,使科技创新与文艺创新互动互促,总之,在张衡身上,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鸟瞰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在科技与文艺两大领域都有所建树,而又能融通“两大科学领域”的跨学科人才,似乎唯有张衡一人。因此,郭沫若盛赞他“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张衡墓题词》)。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张衡的科技、文艺成就以及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在张衡身上的结合,为正确处理当代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促使二者协调发展、有机统一,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从而为我国当代国家和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为当代人提供学习的楷模,最终使我国走向完美的社会,使当代人走向完美的人。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之后分为四章: 导论部分对张衡的著作进行了简要梳理,概述目前学界张衡研究的状况,并对本文研究的主要概念和主要问题进行界说,进而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以及创新点和逻辑框架。 第一章从科技思想和仪器制造两个方面对张衡的科技成就进行研究,探讨张衡科技思想和仪器制造中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追求。本章主要从科技思想及仪器制造的人文内涵,科技思想及仪器制造的审美追求,科技论文中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三个方面探讨张衡科技活动中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追求。 第二章从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两个方面对张衡的文艺成就进行研究,探讨张衡文艺活动中的科技内容和科技精神。本章主要从科技内容对张衡文艺创作的丰富以及科学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对张衡文艺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科技内容和科技精神对张衡文艺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试图对张衡的成就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本章分析了张衡成就卓越的原因,张衡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张衡成就的时代局限性。 第四章探讨了张衡研究的当代意义。本章分析了在当代美学视野中对张衡身上科技与文艺结合的成就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当代正确处理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华;;扬雄赋论准则及其大赋创作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任宜海;;生态美学视野下美的本质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3 陈光剑;;美学视野下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4 祝玉璞;;张衡的文学成就和地位[J];躬耕;2011年07期

5 孙梓健;;接受美学视野中的《白鲸》[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应龙;;文化美学视野与中西方古典美学批判[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翟林;;身体美学视野下的身体艺术[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自信心测试[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5 董务刚;;美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唐乙;;你说赵本山是什么[A];“首届全国喜剧小品探索与争鸣研讨会”专辑[C];2003年

7 施浩莹;;统筹方法在门诊导诊中的运用[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王铁生;;从《士不遇赋》看董仲舒的理想人格[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吴思敬;张立群;贺绍俊;霍俊明;;梁平长诗《三十年河东》笔谈[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火;精神阿谀的当代大赋[N];学习时报;2011年

2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吴悦;美情 美辞 美境[N];文艺报;2006年

4 石兴泽 李军;浩然大气赋长江[N];光明日报;2007年

5 安徽师范大学 余恕诚;都邑赋的历史贡献与生命力[N];光明日报;2007年

6 陈平 李文艳 王勇 李志云;泗县人大赋予检察建议约束力[N];检察日报;2005年

7 ;一部《盛京赋》 沈城谱新篇[N];沈阳日报;2010年

8 王洲明;汉赋精神[N];文艺报;2002年

9 刘修兵;赋文体在当代的有益尝试[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赵成林;盛世写华章 老树著新花[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婧;中国古代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典范:当代美学视野中的张衡[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剑;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晓洁;美学视野下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局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石了英;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D];暨南大学;2010年

8 赵俊波;中晚唐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王薇;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对唐前文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渠晓云;魏晋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曦帆;从艺术的美学视野到艺术之思[D];四川大学;2003年

2 赵蕾;魏代大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福君;简论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文艺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4 陈竞飞;和谐社会的美学本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杨平;现象学美学视野下的艺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常佳钰;生态美学视野下校园美育大系统建设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景洪春;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生成式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仁光;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体育新闻专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9 吴金花;文化人格美学视野下的孔子人格魅力[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东雪;美学视野中的歌唱艺术[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91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91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8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