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

发布时间:2020-08-18 19:51
【摘要】:晚生代的出场及其被认可为一个文学代群,是九十年代—个惹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与当下的文化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论文将晚生代作家界定为在九十年代的相对宽松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介入全球性的边缘话语并转换了文化身份的一批年轻作家。他们普遍以60年代出生为主,后起于先锋和新写实,以个人化写作取得边缘立场,然而他们的边缘性的文化身份在文本表述中呈现出悖逆、差异和多元。这里的全球性话语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由西方文化思想界开始并扩散的以走出“历史遮蔽”、“寻找身份”为目的的话语,如知识分子话语、性别话语、种族话语等以前被主流压抑至边缘的话语。这些话语普遍以“边缘解构中心”为策略,寻求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如人文知识分子对主流话语的解构寻求自己的本位身份、女性主义对男权中心的解构寻求建构女性身份、后殖民理论对西方话语的解构寻求本土文化身份。全球性的边缘话语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三次文化潮汐,深刻地影响了晚生代的文化身份。晚生代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边缘话语操作中,显示了创作实绩获得了意义。语言的牢笼和大众文化的改写,使得晚生代的边缘性立场与文本实际产生了悖逆、差异和多元,更加深刻地反映出晚生代与当下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 论文共分两章。第一章旨在梳理晚生代与当下文化的共生关系,概述晚生代文化身份的转变,共分四节。第一节是晚生代的概念和群体;第二节是晚生代出场的整体文化语境;第三节是边缘话语与晚生代的文化身份;第四节是晚生代的整体文学/文化特征。第二章旨在阐明晚生代的边缘叙事在三个方面取得的实绩和陷入的困境。第一节是主流的边缘/漂泊之身: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表述;第二节是男权的边缘/自我放逐:女性主义的身份认同;第三节是西方的边缘/后殖民想象:本土知识分子的文化述求。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红珊;;边缘叙事与身份书写——郑小琼诗歌的身份意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丁帆;;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张器友;;走向肉体消费——以“下半身”诗人为例[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张莹;;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现代汉语小说创作[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杨剑龙;;对生活的直接体验与真正面对——论新生代小说的艺术追求[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5 陈思和;;新生代作家——九十年代文学反思录(二)[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6 陈继会;;关于“新都市小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7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起林;“边缘叙事”得与失[N];人民日报;2010年

2 刘树英 沈农夫;晚晚生代崇拜Cartoon[N];中国信息报;2000年

3 刘朝;文坛走来晚晚生代[N];中国社会报;2000年

4 黄昱宁;站在布克奖评委的对岸[N];东方早报;2010年

5 张晓凌;赵梓君:和同龄人逆向而行[N];中国文化报;2002年

6 陈晓明;保守而不死的纯文学[N];北京日报;2003年

7 郑国友;文学为何缺乏“吆喝”的底气[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郭岩;网络文学缘何不大气[N];吉林日报;2005年

9 崔志远;现实主义和我国九十年代文学[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蒋述卓 王斌;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红英;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D];厦门大学;2001年

2 司晨;论晚生代[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月媛;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衍变[D];清华大学;2004年

4 贾颖妮;边缘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5 刘海涛;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的先锋性[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白洁;人生的残缺与救赎[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李盛涛;论“晚生代”小说创作的世俗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彰玲;繁华梦续六十年[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玉玺;向生活求“真”——须一瓜小说论[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楼晓勤;透过迷雾的思索与展望[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6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96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7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