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当代美学诠释
发布时间:2020-08-26 05:26
【摘要】: “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发愤著书”先正名于太史公,伴随封建社会带来的繁荣以及专制统治下的抑郁氛围,经后代的润泽、补充发展由孤愤发展至群愤的历程,如“不平则鸣”所以,“发愤著书”说的思想比较复杂。其次,中国美学蕴含于各种思想如“发愤著书”,其美学思想的隐蔽性特点给我们的探究带来了困难。所以,对“发愤著书”说进行当代美学阐释时,我们主张从原初意义上进行美学的读解。“发愤著书”说强调“愤”是文艺创作的动力,其中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虽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探讨亦存在不足:“发愤”的源头存在阐释不当;二是,作者如何完成“愤”到“著”的转换,即在何种心境下创作的。这些即使他们有分析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基于此,本文拟从“发愤著书”说基本内涵入手,明确司马迁所谓的“愤”对创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身体的缺失更是心理的缺失。进而分析由“愤”而“著”作者是如何完成生理与情感的转换,试图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汉代身体完整性追求,明确身体的缺失是造成发愤的最关切的原因。修身实现了自我的调节,平和的心境是司马迁走向著书的必然性选择。“愤”是人类的情感之一,因愤而著形成“愤”的情感美学观,自然产生了“愤”的心理美学机制。“发愤著书”的发生是在愤怒的情感过滤、沉淀之后,可以说它的发生是在“平和”的情感基调上的审美创造。所以“发愤著书”走过了这样的情感历程:“愤”——平和——著书;情感存在的逻辑:缺失引发的愤,经过调节情感的力度至和,如何调节的?关切到情感美学范畴上与人生境界联系起来主体获得重生,乐忧互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个性存在审美生成。其中,在司马迁的情感美学思想构成上,包含了审美生成,审美想象以及对自由的深切向往,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司马迁情感美学观体系。在笔者看来,“发愤著书说”的当代美学意义为:今天审美活动的发生与进行离不开“愤”情感的产生及净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804761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艺术心理学解读[J];沧桑;2007年04期
2 黄霖;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3 丁琴海;《史记》辨旨——关于《史记》创述宗旨三种观点的现代解读[J];东岳论丛;2001年04期
4 金道行;文学创作的心理内视[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孙书磊;论“发愤著书说”在中国古典史剧创作中的实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黄献国;心灵感受世界的审美动因 文学创作心理学论稿之一[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粟世来;生命之悲与艺术之美的诗性转换——一个传统诗学命题的审美心理学诠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刘凤泉;论司马迁的文学创作思想[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林天钧;;论“发愤著书说”的历史演进[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本文编号:2804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