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央苏区文艺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5:06
【摘要】: 中央苏区文艺作为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直接领导文艺工作的最初尝试,其历史实践不但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体现了执政党和国家意志对文艺的支配作用、先进文化旗帜对文艺的引领作用、文艺在实践党和国家意志的历史变革中所具有的社会作用,预设并规范了延安文艺模式,从而深刻影响了共和国文艺及其走向。 本文从中央苏区文艺形态的历史建构、基本特征、战争文化规范等方面,对中央苏区文艺形态历史建构的文化语境、文化资源、内在理路、逻辑展开及其文化规范等,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并对苏区文艺与五四文艺、左翼文艺、延安文艺的内在关联,作了简要勾勒与描述。本文认为:政治目标的艺术化、内容形式的大众化、文艺活动的官兵一体化是中央苏区文艺形态建构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与策略;它对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文艺的核心竞争力,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其林;;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谱系梳理与历史建构——评《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黄宗广;从历史建构审视“比较诗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3 刘立军;王海红;;十四行诗与中国新诗体系的历史建构[J];河北学刊;2009年04期

4 刘发开;;文学性的历史建构与当代意义[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顾友仁;;中国共产党之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瞿州莲;;民间传说与区域历史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杜旭静;;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何金梅;;古代叙事中母亲形象的文化解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杜永吉,徐长安;“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10 马莉;历史构建中的民族历史和社会记忆[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建国;;对经济价值论历史建构的当代解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2 杨长城;;历史街区风貌恢复与商业价值提升——河南省社旗县山陕会馆商业文化城设计[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方修琦;;从古地理学到环境演变——北京师范大学时间维地理学研究传统的形成和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易彬;;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翟鹏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态审美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广西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易彬;;新诗的语言质感——从穆旦到昌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卫星;战争新闻与历史建构[N];中华新闻报;2004年

2 高天民;历史逻辑与历史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孟繁华;重新想象红色历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张雅秋;难得的重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安雪邋韩劲松;浓浓乡土味 深深西部情[N];中国艺术报;2008年

6 孟繁华;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碎裂[N];文艺报;2006年

7 ;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黄开发;“短信小说”的里里外外[N];北京日报;2004年

9 刘擎;影像时代的警世危言[N];南方周末;2004年

10 敬文东(学者);跨语际实践理论的威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公民;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复旦大学;2009年

3 孙琳;场域—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D];苏州大学;2012年

4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范莉;内史大师柯瓦雷的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欧永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张未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精神论纲[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安宇;中央苏区文艺形态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丁成际;传统“孝道”的历史建构及其在当代的重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何金梅;从文化符码到世俗镜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纪巍;毛文龙形象的历史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颜静意;历史的建构—论多克特罗小说《丹尼尔之书》和《世界博览会》中的文学和历史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妍;论大仲马历史叙事小说中的建构偏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贾冬梅;穿越历史的硝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和历史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9 李曙光;《午夜之子》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陶琦;福柯性学及其文化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4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4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7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