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
发布时间:2020-08-26 10:38
【摘要】:悲剧精神是贯穿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主线,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它是指面对痛苦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在独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抗争与超越精神。独立意志是悲剧精神的基石,它在激烈的冲突和对立中凸显出人的尊严;人格力量是悲剧精神的核心,中国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是用难以比拟的人格力量征服读者和观众的,他们的抗争是善的张扬,他们的毁灭是美的殒落;乐观主义是悲剧精神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性完善的基本动力,悲剧精神往往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美的境界的无尽想往;生存价值是贯穿悲剧精神的主线,超越物质、超越死亡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一种崇高,是主体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足,是希望突破现实生活现状的进取欲望。 《离骚》和《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两部最为杰出的悲剧作品,显示了中国悲剧精神的深刻内涵。两部伟大作品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并峙高峰。屈原和曹雪芹所谱写的,是一出社会悲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出人格悲剧,在善与恶的对立中展示出遗世独立的壮美人格和纯正、真诚、独特的人格力量;更是一出哲学悲剧,在希望与绝望的 抉择中否定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最终舍弃了作者执着追求的以道 德人性为中心的精神家园。 中国文人的“忧生”观和“忧世”观是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 的哲学基础。所谓“忧世之怀”,是指对现实存在的忧患之情。中国 文人独立意志支配下的忧患意识和自觉意识,是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 神的主要特点,它与儒家哲学相联系。强烈的末世感和危机感是其认 识论基础,勇毅的担当精神是其核心,明确的淑世理想是其永恒追求,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冲动是其必然的表现形态。杜甫和辛弃疾是 典型的忧世作家,他们的诗词创作,给悲剧精神注入了更加凝重的内 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新高峰。所谓“忧生之意”,是指 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思考和忧虑,它与道家和释家哲学相联系。在忧生 哲学家看来,自然与历史的无情撕破了人的崇高感和神秘感,道德的 沦落栽害了人的尊严,他们对精神奴役和苦难世界的独特感受和超越 铸造了其新的独立人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忧生之作, 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对生命不自由和生命活力不能张扬的痛苦,表现由 此而产生的旷达不羁、慷慨悲凉之情。在陶渊明、李白、苏东坡等人 的创作中,集中表现的是忧生的矛盾和痛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超 越和永恒。忧生之作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其价值就在于它超越时空、 超越古今、超越生命、超越自然,从而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 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805066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丽华;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蒋丽君;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柳小利;《桃花扇》悲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王美玲;论杜甫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红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油画”悲剧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5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