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庄子探微
发布时间:2020-08-28 13:31
庄学研究历经以下几个阶段:战国末、秦汉间——庄学研究的确立;魏晋南北朝——庄子显学的创辟;宋——庄子显学的再发展;明清——庄文研究向度的开拓;近现代——庄学研究突破瓶颈期;当代——庄子研究呈现新气象。纵观两千多年的庄学研究,文学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不过,蜻蜓点水般地评说固然束缚了庄子文学特性的开显,但如果完全以“文学”来笼罩涵盖庄子,也显然有失偏颇。“文学庄子”的提出正是为了扭转这种尴尬局面,力求从“以庄解庄”方面入手,使“文学”成为走近庄子的路标,进而揭示本真庄子。 文学庄子思想发轫于对前庄子时期一系列相关思想的继承、反思、反动。 前庄子时期人们从“凡事必占”的淫巫习俗向注重理性精神的转型,成全了庄子浸染于巫风之中又成功改造巫风,创辟“神人”(即仙人前身)的变革;前庄子时期天地人神共话的神话,造就了庄子神话天地神人四位一体格局的确定;前庄子时期星象学的成熟,涵融了庄子对天之价值的重新评估及超人文精神的形成。 庄子反思《诗经》,他从“旁观者效应”的巨大引力中抽身而出,力图使已经程式化的酬唱辞令返回先民活泼歌唱的本源;庄子反思孔子,他不从孔子所遗留的文字中寻找孔子远去的踪迹,而是萃取了蛰伏在文献中的孔子形象,让他们纷纷站立起来,从而在《庄子》文本中敞开其自身的完满性;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庄子反动百家争鸣,使“逍遥游”的超越性与“齐物论”的终极性得以统一,构筑无待(道的境界)之等待(对“道”的期许)的完美状态;庄子反动“以有观有”,把“无”看成道的本源、道的秉性以及勃发的生机,“以无观有”,揭示了在空隙中生长的宇宙常态;庄子反动“审美”,这既是与华夏文化的感性学特点息息相关,也是庄子试图扭转被儒墨异化了的人性的努力,庄子丑学与美学是庄子研究中不可偏废的两大部分。 文学庄子蕴育着“自然之情”、“运思之言”、“化裁之体”等原创性理念。 庄子以自然之心写自然之境,自然界之“自然”,自然而然之“自然”,与自然不然之“自然”和谐地构筑起庄子自然三境界,在机缘启蔽中集合出文学庄子的自然本色。 庄子“言—字之辨”开显了文字传导意象的神妙、和合性的神奇、心物互化的神秘及意蕴互渗的神韵;庄子“言—思之合”与荷尔德林的“歌唱与运思同源,皆系诗之近邻”冥会暗通;庄子“言—象之通”实践了言语心用象通的功能;庄子“言—说之花”以“三言”之独特方式命名被召唤者,使言说与世界和谐,使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物我原应承受的被撕裂之痛在适当的言说中转渡为自然而然的天倪和合。 前庄子时期的文体样态:前文体样态,以甲骨卜辞为代表;准文体样态,以 《易经》为代表;文体样态,以《诗经》、《尚书》、《左传》、《老子》、《论语》为 代表。 庄子熔裁诗歌、论说文、记事文等文体。 庄子在著作中率先对“寓言”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丰富 多彩的与其界定相吻合的寓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庄子创制了“寓言”文体。 关键词:文学庄子继承反思反动自然之情运思之言化裁之体
【学位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2
【学位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媛;《庄子》丑意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健;庄子“法天贵真”思想及其美学意蕴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邱婷婷;庄子生死观与《庄子》散文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p
本文编号:2807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