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周作人文化视野中的“野蛮”

发布时间:2020-08-28 15:30
   本文以“野蛮”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人类学与周作人文学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关系,揭示人类学与周作人希腊神话观、日本文化观及其“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重新解读周作人“五四”前后文学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向正在于他所具有的人类学学理依据;从人类学角度解释周作人文学思想“温柔敦厚”与”浮躁凌厉”的两面性;探讨一些尚未引起学者注意的话题,如人类学视野中的周作人的戏剧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如人类学与周作人儿童思想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周作人儿童思想不同时期的特征,并较为深入地分析这种人类学视域下的儿童观的局限性。 第一章:“古野蛮”:周作人民俗文化的建构。周作人观念中的“野蛮”的人类学渊源。“古野蛮”意味着周作人对人类历史上的古典文化特别是希腊文化和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周作人发现,一个民族中的优秀文化因子对其国民精神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和推动本民族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兴趣之外,周作人不遗余力地介绍和翻译希腊与日本文学又有着更为理性的目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语境中,通过发掘长期积淀并被遮蔽的优秀文化资源来建构本民族的国民文学,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第二章:“文明的野蛮”:周作人的民俗文化批判。周作人的民俗文化批判意识,构成了他叙述中国文化的另一极。周作人的文学思想既有“温柔敦厚”的一面,也有“浮躁凌厉”的一面。前者基于他对希腊、日本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质因子的喜爱与积极宣扬。周作人所谓的“文明的野蛮”,指代的就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的批判。这种批判的意识同样发轫于人类学,只不过这里周作人选取的是以英国人类学家佛雷泽为代表的“文化遗留”学说。周作人的民俗文化批判起于他留学日本之际,以20年代末发表《闭户读书论》为终结;大致分为早期(留日时期)的文学批判及国民性改造,“文学革命”时期对传统文学体式的批判及倡导“思想革命”,20年代中后期对封建礼教及旧道德的批判。 第三章:“小野蛮”:从“儿童的文学”到“儿童的发现”。周作人称“小野蛮乃是儿童”,其思想来源亦是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如果说“古野蛮”与“文明的野蛮”与他汲取的人类学知识有着直接联系,那么他对儿童的认知与人类学则是一种间接的引申关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解读儿童,这就赋予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观特殊的色彩。但在周作人时代,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理论与学说还有待进一步修正与完善,这也决定了以早期人类学为思想武器的周作人的儿童观不可避免带上历史的局限性。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剑梅;;现代文人“庄子梦”的破灭[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2 ;编后记[J];文化与诗学;2011年01期

3 张翔;张倩;;论胡祗恲《紫山大全集》的文学性[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4 孔庆蓉;;傅玄的文学思想[J];前沿;2011年12期

5 赵燕平;何培忠;崔玉军;;当代斯洛伐克的中国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徐宏;;周作人思想与散文格调的转变[J];嘉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温成荣;;中唐诗风的转变及其对宋诗的影响[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王娜艳;;何良俊著述版本传播及其文学思想考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新;;陈子龙与西陵十子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陈育宁;;论胡应麟与王世贞之交谊[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炳月;;周作人与《新村》杂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赵建新;;蒋士铨文学思想散论[A];蒋士铨研究论文集[C];1985年

3 吴长庚;;蒋士铨文学思想初探[A];蒋士铨研究论文集[C];1985年

4 郝兆矩;;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5 李景华;;魏源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李平;;论《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刘刚;;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季甄馥;;瞿秋白《俄国文学史》的时代意义及其文学史观[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9 童庆炳;;政治化—审美化—学科化——建国50年来文艺思想变迁的简要描述[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张清民;;试论《讲话》中政治批评的合理性与局限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止庵 学者;周作人研究之诸阶段[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李桂玲;专家研讨陈思和文学思想[N];文艺报;2010年

3 李燃青;清代浙东学派的文学思想[N];光明日报;2005年

4 龙敏君;对话与交往[N];文艺报;2009年

5 舒芜;谈《舒芜集》[N];北京日报;2002年

6 新华社记者 周之江;钱理群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章培恒 骆玉明;人性、美感及文学的发展[N];文学报;2000年

8 杜浩;贵族式生活培养不出作家[N];江西日报;2011年

9 张晶 董希平;赋传统以新的光彩[N];光明日报;2004年

10 代迅;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百年文学思想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秀艳;庾信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3 高娟;周作人文学思想略论[D];山东大学;2005年

4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庄萱;过渡时代的炬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美春;从“先驱”到“附逆”[D];山东大学;2008年

7 严辉;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魏宏远;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杨钊;杨慎研究——以文学为中心[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宏韬;《毛诗正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莉;周作人文学思想流变考[D];西北大学;2008年

2 张燕;王安石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赤峰;陈襄诗歌及其文学思想[D];河北大学;2009年

4 张晓纳;姚永朴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爱莲;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文;论吉狄马加的文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红梅;颜之推文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付佩佩;梁实秋早期文学思想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康卫国;扬雄的文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昆;岛崎藤村文学中的自我[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07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7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c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