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礼乐传统中的先秦两汉文论

发布时间:2020-09-10 14:36
   本文把先秦两汉文论置放在礼乐传统这一大背景下考察,旨在填补古代文论研究的一个空白。礼乐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精义所在,它对传统文化、文学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古代文论也不例外,它在知识构成、运思模式上都有深刻的礼乐精神的烙印。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指出礼乐精神与文论传统关系特殊这一客观历史事实。第二部分追根朔源,探讨文论及礼乐形成的二元论和“三才”论背景。第三部分在清理了乐和礼的知识构成的基础上论述礼乐的宗教性。第四部分从礼乐变迁的三个阶段详尽地论述了文论范畴的形成。第五部分回应了第一部分,探讨了礼乐影响下文论三大传统:历史、知人论世和教化的形成。第六部分为结束语,对本文所论述问题的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东杰;;先秦两汉女性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2 吴承宗;;余治戏曲理论与批评中的“今乐”观[J];戏曲艺术;2011年02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考古项目简介[J];考古;2011年06期

4 曾祥旭;;论先秦两汉小说文体意义的形成[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5 王琳;;略说六朝地记之写景[J];文史知识;2011年09期

6 李颐轩;;考古学史中的俞伟超先生——读《古史的考古学探索》[J];南方文物;2011年02期

7 黄维;;楚国黄金货币的成色与成分[J];中国钱币;2011年03期

8 韦晶;;浅析“画犬马难,鬼魅易”之说的嬗变[J];当代艺术;2011年01期

9 马中举;;自然山川在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J];景德镇陶瓷;2011年03期

10 蔡玲玲;;自然山川在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J];收藏界;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宗庆;;在已动之性与未动之情间问学——评魏家川《先秦两汉的诗学嬗变——从“〈诗〉云”“子曰”到“子曰诗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薛瑞泽;;论先秦两汉黄河文明对南越地区的影响[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3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5 王关成;;先秦两汉妇女婚恋生活状况发覆[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6 王纪潮;;中国古代巫、毒关系之演变——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有关毒的人类学观察[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8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中岛敏夫;;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信赖性问题的二三事[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10 刘敏;;先秦两汉自然观发展轨迹描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庆柱;我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的力作[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三峡惊现“中国通史”文化堆积层[N];深圳商报;2002年

3 郑第腾飞;科技思想语境下的道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李廷华;清代书法变异的学术背景(下)[N];美术报;2005年

5 刘鹏;哲学与医学概念不可混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萍庵;何谓“卖重”?[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冯天瑜;返本开新 追寻大美[N];文艺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宏;为了记忆我们抢救年画[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汪学群;乾嘉汉学家对理的新诠释[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寒青;浓缩的画 凝固的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建平;先秦两汉量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永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6 段立超;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艳丽;先秦两汉文学老妪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轩小杨;先秦两汉“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静;礼乐传统中的先秦两汉文论[D];四川大学;2003年

2 高畅;先秦两汉妇女的经济、政治、宗教行为对构建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星;先秦两汉齐地方仙文化对中医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郭海波;先秦两汉商业思想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刘艳;先秦两汉占梦现象的文化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沈鸿;孔子弟子形象在先秦两汉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汤洁娟;先秦两汉家庭伦理及其现代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秦立;先秦两汉七言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牛慧芳;《汉书》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5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15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