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发布时间:2020-09-10 16:33
   庄子是战国中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我国思想和文艺的发展影响深远。自庄子以来到如今,庄学得到了很大的传播,横跨古今中外。同时,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从《庄子》那里汲取营养,不断地阐释并发展着庄学。在这个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当中,庄子后学作为庄子思想和文学的第一批传播者和接受者,其地位在庄学研究中是极其独特的,其关键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就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视角,以庄子后学为切入点,对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作些探讨。 第一章,主要对《庄子》的作者和成书问题作了考证。通过梳理古典文献和借鉴当今考古成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庄子·内篇》为战国中期的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著,晚于内篇,为先秦之作;《庄子》全书完成于战国末期,并为《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所见。庄子后学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可据此考察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章,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庄子·内篇》在先秦时期的传播过程、传播形态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依据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动机、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庄子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本文又依据传播类型理论,认定庄子及其弟子对庄学的传播属于群体传播的范畴,并分别从群体内传播和群体外传播两个方面对庄学传播进行分析。这样从纵、横两个方向对庄学传播作了一次考察和梳理。 第三章,主要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庄子·外杂篇》为依据,分析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文艺的接受。对于庄学,以往学者们研究重点多在庄子,对庄子与其后学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研究不深。接受美学提高了接受者的地位,注重读者的主动性,为我们研究庄学提供了极好的新的视角。首先,《庄子·外杂篇》的作者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本文从概念范畴、词语典故、篇章段落三个方面进行了证明。其次,《庄子·内篇》中存在很多“意义未定”和“空白”,本文从庄子的哲学思想、形象塑造、行文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内篇》本文的召唤结构。最后,依据《庄子·外杂篇》,分别从思想接受和文艺接受两个方面对庄子后学的接受作了研究。在思想上,庄子后学中既有对庄子思想的深入阐释,又有入俗和融合的新倾向。入俗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从超脱诸子到抨击儒墨、从天人合一到突出个体、从离形坐忘到与物逶迤、从逍遥无为到治世之道;融合的倾向主要体现在:融合儒家思想、融通法家思想、体现黄老思想。在文学上,同样既有对庄子文艺的借鉴,又有汲取营养之后的新的发展,本文从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文体形态三个方面做了阐述。 经过此番研究,本文分别从传播和接受两个维度对《庄子》进行研究,揭示了《庄子》在战国时期的存在状态,有利于我们对《庄子》作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秋香;;当代幻想文学的传播学思考[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2 温哲;谢利锋;;从传播学角度审视电影片名的翻译[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宁;;浅析新媒体原创短片流行的传播学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吴越;;青春版《牡丹亭》现象的传播学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朱剑锋;;浅析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的优劣[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6 游应德;游丽;;基于说服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研究[J];大家;2011年15期

7 杨军;;宋代榜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03期

8 庞妙妙;石麦;曾腼;兰一波;;日记·青春·梦想[J];青少年日记;2010年01期

9 Vivian;;印度哥哥罗积[J];黄金时代;2003年10期

10 史安斌;;跨文化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向和前景[J];对外传播;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少波;;高校招生宣传的传播学解读[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2 肖慧;;互联网广告中的科技信息传播特点初探[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慧君;苏婧;刘泽林;;全面融合互动 提升资源价值——简论平面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肖慧;;互联网广告中的科技信息传播特点初探[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刘恕;;试论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交互融合——从新华社电视进驻开心网说起[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恕;;试论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的交互融合——从新华社电视进驻开心网说起[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7 熊晓萍;;传播学视角下的“80后”文学[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8 王命前;;论版式的内容属性[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别庸;;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策划的传播学思考[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10 温华;;媒体图像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彬;传播学在中国的机遇与危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2 吴迎君;城市传播学的范式建构和实践书写[N];中华新闻报;2008年

3 记者 舒晋瑜;《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推出收官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展江;走近新闻与传播学大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赵彦华;建设世界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N];中华新闻报;2001年

6 赵利英;关于死亡报道的传播学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4年

7 赵冠群;传播学与博物馆[N];中国文物报;2010年

8 段京肃;传播学:出版助力学科繁荣[N];中华新闻报;2004年

9 本文资料由北京大学提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N];中华新闻报;2003年

10 陈力丹;深化传播学的研究[N];中华新闻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媛;从传播学视域对展示空间的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大伟;“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姝;面向信息时代波普建筑信息传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6 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群;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D];四川大学;2004年

9 潘虹;传播学视野下中小学学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陆春雷;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公共关系管理[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肖遥遥;公共新闻理论初探及其在大众媒体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永强;传播学视野下的名人博客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佟盟;民族文化资源与中国动画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杜修丽;从传播学角度探中文报刊新词英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旭;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传播学思考[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谈英;戏说历史现象的传播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孟凡骞;我国动画品牌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贺志琴;从传播学角度看口译中的理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6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16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b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