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6;G239.29-F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克;;谢添早期的电影表演[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2 盛邦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诗兵;;略谈谢添塑造的形象[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5 刘又宁;;不断加深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A];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SARS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葛涛;;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论20世纪初叶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业[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吴季松;;对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A];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第二次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之一[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田蓉辉;;艺不惊人死不休——论闻一多的唯美追求[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10 左大培;;全球化的倒退与“帝国主义国家利己主义”[A];海洋油气、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产化合作——第一届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卜松竹;30年代曾禁聘中医禁用中药?[N];广州日报;2004年
2 李豫川/编译;美国重演30年代变革浪潮?[N];中国经营报;2002年
3 记者 王uG 通讯员 吴斌;卢湾论证淮海商圈潜力[N];联合时报;2004年
4 王晓荣;中共北方特科在30年代初与冯玉祥的合作[N];团结报;2001年
5 昝鸿祥;“现代牌”香烟产自何处[N];中国商报;2003年
6 刘慧;金门饼家:在高贵里行走百年[N];经济视点报;2005年
7 陈子善;摩登上海的线条版[N];深圳商报;2001年
8 周家明;吾土吾民[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老舍的幽默[N];北京科技报;2004年
10 东来;“主题餐厅”,去过吗[N];金融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冉彬;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丽红;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城市管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梁尔源;白扦的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5 彭志远;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7 许小青;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大雄;政治互动:利益集团与美国政府决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丹;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振球;“无法投递”的感觉——论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主题类型及其生成根因[D];西北大学;2001年
4 贾维军;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子峰;30年代的联共(布)政治局[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海燕;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颜士静;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遮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艇;印象都市:丁玲的上海情结[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晴晴;《申报》办报理念之民生关怀[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郑新胜;自由的灵魂 闲适的境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3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2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