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

发布时间:2020-09-21 10:11
   本论文旨在考察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的关系,重点落在思考30年代上海出版业对30年代上海文学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30年代上海国际都市是30年代上海文学和上海出版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性场域。伴随30年代上海都市辉煌而来的,是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繁荣。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发展特点和出版物的接受状况,则决定性地影响着30年代上海文学的生成发展状貌,30年代上海文学的繁荣与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繁荣,两者之间有高度的关联。 30年代上海租界相对宽松的出版管理环境吸引了大批作家定居上海。30年代上海都市崛起的新兴中产阶层是作家作品的当然读者,他们构成了促进30年代文学发展的巨大文化市场。30年代上海出版业注重市场善于整合营销、注重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以及注重拓展多种文化产业链的特点,极大地刺激着作家创作速度地提高及多产,也扩大了30年代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同时强化了作家的文学市场意识,以至于30年代作家整体上呈现出对趣味主义文学风格的追求。 本文还分别对四位作家和出版的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鲁迅是30年代上海左翼文学的精神领袖,依托30年代上海出版业的繁荣,鲁迅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并赋予了杂文这种新兴报刊文体新的内涵;林语堂创造的现代小品也是颇受出版市场欢迎的报刊休闲文体,通过和中外出版商的合作,林语堂让中国文学从上海走向了世界;赵家璧利用自己身处商业性出版机构良友图书公司文艺编辑的有利位置,出版了支持现代文学向经典化和大众化两个路径发展的大型丛书;邵洵美创办的多家出版机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传播班底,在传播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的同时,也拓展了30年代上海文学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特色。 30年代上海出版业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它肯定和确证了现代文学经典化和大众化两种发展路径,强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放性格局。 本文结论是:文学发展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精神发展,它还受种种物质性场域规约。以30年代上海都市和上海现代出版业为代表的物质性场域形成的巨大力量,规约着30年代上海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貌,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6;G239.29-F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克;;谢添早期的电影表演[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2 盛邦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刘诗兵;;略谈谢添塑造的形象[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5 刘又宁;;不断加深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A];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SARS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葛涛;;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论20世纪初叶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业[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吴季松;;对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A];北京城市规划与交通——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第二次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之一[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田蓉辉;;艺不惊人死不休——论闻一多的唯美追求[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10 左大培;;全球化的倒退与“帝国主义国家利己主义”[A];海洋油气、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产化合作——第一届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卜松竹;30年代曾禁聘中医禁用中药?[N];广州日报;2004年

2 李豫川/编译;美国重演30年代变革浪潮?[N];中国经营报;2002年

3 记者 王uG 通讯员 吴斌;卢湾论证淮海商圈潜力[N];联合时报;2004年

4 王晓荣;中共北方特科在30年代初与冯玉祥的合作[N];团结报;2001年

5 昝鸿祥;“现代牌”香烟产自何处[N];中国商报;2003年

6 刘慧;金门饼家:在高贵里行走百年[N];经济视点报;2005年

7 陈子善;摩登上海的线条版[N];深圳商报;2001年

8 周家明;吾土吾民[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老舍的幽默[N];北京科技报;2004年

10 东来;“主题餐厅”,去过吗[N];金融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冉彬;30年代上海文学与上海出版业[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丽红;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城市管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梁尔源;白扦的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5 彭志远;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7 许小青;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大雄;政治互动:利益集团与美国政府决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丹;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振球;“无法投递”的感觉——论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主题类型及其生成根因[D];西北大学;2001年

4 贾维军;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子峰;30年代的联共(布)政治局[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海燕;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颜士静;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遮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艇;印象都市:丁玲的上海情结[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晴晴;《申报》办报理念之民生关怀[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郑新胜;自由的灵魂 闲适的境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3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23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8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