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生季报》与五四文学革命
【学位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G239.29;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德强;;五四散文的话语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张锦;;夏志清对新时期以来内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王达敏;《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何军民;;沈从文伦理思想的文学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臧晴;;性别叙事中的悲剧意识——论《狂人日记》与《金锁记》的疯癫形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金大伟;;从抗争绝望走向孤独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柏桦;余夏云;;闯荡江湖——莽汉主义的“漫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金钢;;论萧红与迟子建的乡土追忆[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陈爱中;;以旧的姿态矗立——重读《尝试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惠;;论鲁迅的“人学”灾害观及其文学表述[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陶德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巴蜀作家[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魏洪丘;;“独语体”朦胧散文的独特创造——略论何其芳的《画梦录》[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陶永莉;;《蜀山剑侠传》研究史略述评[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杨光祖;;艰难的突围与挣扎——新世纪西北中短篇小说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周洁;命运之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5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2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