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20-10-02 08:40
   本文以高长虹的早期文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证不难发现,高长虹创作的成熟时期所秉承的精神内核与尼采精神是同出一辙的,他们都崇尚生命的展开和力的释放,但是异于尼采的是高长虹身上还集中了中国最传统的自然观,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可以用“自然的”、“表现的”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本文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探讨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的方方面面。全文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1章《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发生的因素》主要从区域文化因素和社会及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高长虹的个性成因。 第2章《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的核心》着重阐明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的核心为“自然的”、“表现的”,一方面他崇尚自然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理想的自然主义是表现的。 第3章《艺术的发生》主要讨论高长虹提出的艺术的来源这个问题。本章主要从文学是“力”作用的结果,是生命的表现,是原始的、民间的,是时代的产物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4章《艺术的表现手法》探讨高长虹关于如何才能表现艺术以及好的艺术需要什么样的方法的理论观点。在高长虹看来,好的艺术应该运用表现派的技巧并在体式上突破创新。 第5章《艺术的功用》探讨高长虹独特的“为人类而艺术”的艺术功用观。高长虹一方面认为艺术是为了拯救人类失落的灵魂;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艺术是一种行为,它的功用就是成为连接两种行为的桥梁,体现一种运动过程。 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始终围绕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的核心,并结合其早期文学作品,以使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得到清晰、立体地呈现。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高长虹早期文艺思想发生的因素
    1.1 区域文化因素
    1.2 社会及家庭因素
第2章 艺术的内核:自然的、表现的
    2.1 自然主义的提出
    2.2 理想的自然主义是表现的
第3章 艺术的发生
    3.1 文学是"力"作用的结果
    3.2 文学是生命的表现
    3.3 真正的文学是原始的、民间的
    3.4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第4章 艺术的表现手法
    4.1 表现派手法
    4.2 在体式上的突破
第5章 艺术的功用
    5.1 艺术是为拯救失落之精神
    5.2 艺术是为连接"行为"与"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金得存,古大勇;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张德新;;沈尹默新诗浅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6 单永军;;醉:诗意的自远与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马奔腾;闻一多的《庄子》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8 陈旭光;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廖名春;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10 张学昕;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论纲[J];北方论丛;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侯兴;;闻一多郭沫若前期诗论比较[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2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海波;;《内经》形神兼养的医学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郑圣恩;;20世纪30年代韩中现代主义诗人比较研究——以郑芝溶和戴望舒的现代性与传统意识为中心[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仕平;;传统儒学的“诚”、“信”: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兼由“诚”、“信”意蕴差异看当代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7 蔡向荣;;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吕进;李冰封;;闻一多后期诗歌“黑色”意象的诗学阐释[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9 李金芬;;论闻一多学者型的特殊人格[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10 刘静;万龙生;;漫谈闻一多的《女神》批评与《红烛》创作[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8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9 方Q趾

本文编号:2832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32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4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