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状态文学的诗性表意策略
发布时间:2020-10-02 09:01
新状态文学的命名是批评界对九十年代文学发展走向的理论归纳。这个命名所依据的话语言说基础是:文学出现了新状态,指伴随着九十年代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而发生的广泛而多样的“新状态”,一个不同于八十年代文学景观的、新的整体性的文学发展趋势。它既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批评操作层面。它所包容的具体内涵有文化背景的转变,人文精神的新生,作家角色的变迁、文学生产机制的更新,主题内容的变迁、话语的转换,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文体形式上的新特征,汉语表征的新的可能性等。新状态方学是对九十年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整体性的归纳,在这个意义上它不是一个风格流派性质的概念,而是一种对时代文学潮流的总体言说。它超越了以往新/旧二元对立的文学模式,是八十年代文化嬗变和文学焦虑归于平缓后的自然流淌。它不再与意识形态保持切近的距离,也不是西文文化话语的东方回音,它是文学回到了“本真”状态,回到话语出发的“在场”,文学成为作家自我心态的表征。从这个角度讲,文学真正回到它的诗性本性本体上来。 进入九十年代后,市场经济的主导性高于一切,延续数十年的意识形态神圣性在这样的形势下趋于解构,社会转型全方位化深入,整个社会出现了世俗化,大众文化审美压倒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文学告别了对“现代性”巨大命题的追逐,新的话语在边缘处生成,在一些文本中出现了新的美学倾向。这些文本不再因袭民族寓言的模式,而是把作家自我生存体验和当下状态融为一体,作者与叙述者近于重合,知识分子代言人立场进一步解构,不再追求伟大的叙述,也不再玩弄语言叙述的游戏,而是语言表述尽可能回到能指,在当下状态描述中凸现精神自我,呈现出某些元小说的复调特征。 九十年代文学发展是多元的。然而,任何试图从理论上进行的归纳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以牺牲其丰富性、多而性为代价,如果用另一种理论来归范它,就会出现许多交叉或矛盾。这里所做的归纳,仅是诸多可能中的一种。 新状态文学是对九十年代文学诗性特征的归纳,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中,主要作家有王蒙、刘心武、王安忆、朱苏进、韩东、朱文、张(日文)、鲁羊、刁斗、述平、陈染、林白等。 本文拟从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权力——知识话语断裂,造成新的表征危机入手,分析新状态文学诞生的背景,新的话语生成的可能,通过对本文的解析总结新状态文学的美学特征、价值和不足。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0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Ⅰ 中文内容提要
Ⅱ 英文内容提要
Ⅲ 正文
△引言
一 九十年代的文化—社会转型背景
(一) 新时期文化的“现代性”语义场
(二) 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
(三) 九十年代的话语特征
二 镜城突围—新时期文学的过渡与转型
(一) 先锋小说的表意策略
(二) 新写实文学的反抗传统现实主义
(三) 新状态文学的可能性
三 新状态小说的精神指向一对存在的追问
(一) 新状态小说的精神指向
(二) 知识分子叙事人的诞生
(三) 小说形式的变革
四 纪实与虚构—对存在的话语言说
(一) 虚构对小说形式的作用
(二) “游走”美学特征
△结语
ⅳ 注释
ⅴ 参考书目
本文编号:2832202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0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Ⅰ 中文内容提要
Ⅱ 英文内容提要
Ⅲ 正文
△引言
一 九十年代的文化—社会转型背景
(一) 新时期文化的“现代性”语义场
(二) 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
(三) 九十年代的话语特征
二 镜城突围—新时期文学的过渡与转型
(一) 先锋小说的表意策略
(二) 新写实文学的反抗传统现实主义
(三) 新状态文学的可能性
三 新状态小说的精神指向一对存在的追问
(一) 新状态小说的精神指向
(二) 知识分子叙事人的诞生
(三) 小说形式的变革
四 纪实与虚构—对存在的话语言说
(一) 虚构对小说形式的作用
(二) “游走”美学特征
△结语
ⅳ 注释
ⅴ 参考书目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虹;游走:无抵达的逃离与融入[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2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3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