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
发布时间:2020-10-29 21:17
儒学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对中国传统诗学具有强大的制约和影响。儒家元典不仅是传统诗学生成的主要精神资源,而且中国传统诗学主要范畴和命题也由元典本身及其阐释文本所提出。作为活着的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儒家元典并没有丧失其现代价值,而是当代文论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的资源。但是,近百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诗学)研究却较为忽视儒学在传统诗学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之所以选择该题目,一方面是对儒家诗学作文化的寻根探源,力求从根本上了解中国传统诗学的特质;另一方面是回应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讨论,试图为传统文论之现代转换寻求借鉴。本文认为,儒家元典具有丰富的当代可资借鉴的文化遗产,返回母语精神家园,让中国文论焕发时代光彩,这是新世纪中国传统诗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本文的创新意义在于,第一次系统地从儒家元典的角度分析了儒家诗学生成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诗学精神;借鉴话语理论系统分析了儒家诗学话语的语言观、意义生成、言说方式;第一次较为详尽分析了儒家元典的阐释形态(经学、玄学、理学、朴学)包含的诗学阐释学。与前此对中国传统诗学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不仅有意识借鉴了西方阐释学和话语理论对儒家元典进行“重读”,而且在论述的范围上也有意识将儒家元典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因此突破了单就某一经典的文化解读所带来的局限,从而能更全面地认识儒家元典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真正意义和儒家诗学的真实面目。 本文主要从文化学、阐释学、话语理论诸角度对儒学的经典文本——儒家元典——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其 文化精神和诗学精神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和制约,儒家诗学话语的意义主 成。言说方式以及个案分析,儒家元典及其阐释形态中的重要阐释学命题。 论文共四章:第一章“儒家元典的文化精神”,集中分析了儒家元典蕴涵的 “人文精神”。“中和精神”、“自强进取精神”、“忧患意识”等文化精神,从 而说明,儒家元典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首先是源于儒家的文化精押,这种 影响才是本原性的;第二章“儒家元典的诗学精神”,集中分析了“以文化 成的教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怨而不怒的含蓄精神”、“刚俊 玉 中正的风骨精神”、“通变则久的创新精方中”、“宗经复古n‘纹 学精神”。 本章对学界探讨己多的诗学范畸和命题作出了不同的理解。第三意“儒家诗 学话语”、探讨了儒家的语言观和言语论,分析了儒家诗学话语意义主成万 式(“依经立义”入 言说方式丁‘春秋笔法”入 最后以《诗经》为例,具体分 析了诗学话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第四童“儒家诗学阐释学”分析先秦儒学。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中的诗学阐释思想,就“以意逆 志”、“诗无达沽”、“言意之辨”、“六经注我”、“无征不信’“等阐释命题进行 了分析,认为儒家元典中蕴涵了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尚需作进一步的发掘和 @@。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导论
一、 返回精神家园:儒家元典的当代意义
二、 文化精神、诗学精神、诗学话语
三、 儒家元典、中国诗学
第一章 儒家元典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儒家元典的创制
第二节 人文精神
第三节 中和精神
第四节 自强进取精神
第五节 忧患意识
第二章 儒家元典的诗学精神
第一节 “以文化成”的教化精神
一、 “以文化成”与“《诗》教”
二、 “《诗》教”的原生形态
三、 作为创作论原则的“诗教”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一、 “和谐”精神的内涵
二、 “和谐”精神指涉的有关诗学概念和命题
第三节 “怨而不怒”的含蓄精神
一、 “怨而不怒”的文化阐释
二、 “怨而不怒”的诗学精神及其内涵
第四节 刚健中正的风骨精神
一、 “风骨”即人,即人之刚健中正
二、 《文心雕龙·风骨》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三、 “风骨”精神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 “通变则久”的创新精神
一、 儒家元典中的“变化”观
二、 刘勰“通变”观及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创新精神
第六节 “宗经”“复古”的“经”学精神
一、 宗经意识的确立
二、 “经”学意识下的诗学观
三、 “以复古为革新”:宗经意识下的文学发展动力论
第三章 儒家诗学话语
第一节 儒家语言观和言语论
一、 人之为人的存在依据:语言的价值和地位
二、 言说的原则
三、 言说的方式
第二节 “依经立义”:儒家诗学话语意义生成方式
一、 经学中心主义确立之由
二、 “依经立义”背后的深层内涵
三、 “依经立义”的具体方式
四、 “依经立义”在批评文本上的体现
第三节 “春秋笔法”与儒家诗学话语言说方式
一、 “春秋笔法”含义溯源
二、 “影射式言说”是“春秋笔法”的根本特点
三、 “春秋笔法”与“比兴互陈”
第四节 “依经立义”的个案分析:以《诗经》为例
一、 《诗经》与中国诗学话语的言说方式
二、 《诗经》与中国诗学话语的意义生成
三、 《诗经》与中国诗学精神
第四章 儒家诗学阐释学
第一节 “见仁见智”、“以意逆志”、“断章取义”:先秦儒学中的阐释学
一、 从词义训释到意义的理解
二、 “以意逆志”:两种不同的阐释学思想
三、 “断章取义”:一个值得肯定的阐释命题
四、 “见仁见智”:中国诗学阐释学的通俗表达
五、 先秦阐释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诗无达诂”:两汉经学的阐释学
一、 经学:“诗无达诂”的生成背景和文化资源
二、 文本的开放性、无限性与读者的再创造性
三、 “诗无达诂”与两汉解经文本实际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阐释学
一、 魏晋玄学阐释学兴起的过程
二、 语言的有限性与意义生成的丰富性
三、 “言不尽意”阐释思想在文本上的体现
四、 玄学阐释思想在诗学中的体现
第四节 “六经注我”:宋明理学的阐释学
一、 经典文本的重新确立
二、 “理一分殊”与本体诠释
三、 “尊德性”与“道问学”
四、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第五节 无征不信:清代朴学阐释学
一、 回归六经和汉学
二、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理解的目标和方法
三、 朴学阐释思想在诗学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1463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导论
一、 返回精神家园:儒家元典的当代意义
二、 文化精神、诗学精神、诗学话语
三、 儒家元典、中国诗学
第一章 儒家元典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儒家元典的创制
第二节 人文精神
第三节 中和精神
第四节 自强进取精神
第五节 忧患意识
第二章 儒家元典的诗学精神
第一节 “以文化成”的教化精神
一、 “以文化成”与“《诗》教”
二、 “《诗》教”的原生形态
三、 作为创作论原则的“诗教”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一、 “和谐”精神的内涵
二、 “和谐”精神指涉的有关诗学概念和命题
第三节 “怨而不怒”的含蓄精神
一、 “怨而不怒”的文化阐释
二、 “怨而不怒”的诗学精神及其内涵
第四节 刚健中正的风骨精神
一、 “风骨”即人,即人之刚健中正
二、 《文心雕龙·风骨》与儒家思想的联系
三、 “风骨”精神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 “通变则久”的创新精神
一、 儒家元典中的“变化”观
二、 刘勰“通变”观及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创新精神
第六节 “宗经”“复古”的“经”学精神
一、 宗经意识的确立
二、 “经”学意识下的诗学观
三、 “以复古为革新”:宗经意识下的文学发展动力论
第三章 儒家诗学话语
第一节 儒家语言观和言语论
一、 人之为人的存在依据:语言的价值和地位
二、 言说的原则
三、 言说的方式
第二节 “依经立义”:儒家诗学话语意义生成方式
一、 经学中心主义确立之由
二、 “依经立义”背后的深层内涵
三、 “依经立义”的具体方式
四、 “依经立义”在批评文本上的体现
第三节 “春秋笔法”与儒家诗学话语言说方式
一、 “春秋笔法”含义溯源
二、 “影射式言说”是“春秋笔法”的根本特点
三、 “春秋笔法”与“比兴互陈”
第四节 “依经立义”的个案分析:以《诗经》为例
一、 《诗经》与中国诗学话语的言说方式
二、 《诗经》与中国诗学话语的意义生成
三、 《诗经》与中国诗学精神
第四章 儒家诗学阐释学
第一节 “见仁见智”、“以意逆志”、“断章取义”:先秦儒学中的阐释学
一、 从词义训释到意义的理解
二、 “以意逆志”:两种不同的阐释学思想
三、 “断章取义”:一个值得肯定的阐释命题
四、 “见仁见智”:中国诗学阐释学的通俗表达
五、 先秦阐释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诗无达诂”:两汉经学的阐释学
一、 经学:“诗无达诂”的生成背景和文化资源
二、 文本的开放性、无限性与读者的再创造性
三、 “诗无达诂”与两汉解经文本实际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阐释学
一、 魏晋玄学阐释学兴起的过程
二、 语言的有限性与意义生成的丰富性
三、 “言不尽意”阐释思想在文本上的体现
四、 玄学阐释思想在诗学中的体现
第四节 “六经注我”:宋明理学的阐释学
一、 经典文本的重新确立
二、 “理一分殊”与本体诠释
三、 “尊德性”与“道问学”
四、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第五节 无征不信:清代朴学阐释学
一、 回归六经和汉学
二、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理解的目标和方法
三、 朴学阐释思想在诗学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学工;高中文言课文意义误读归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1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6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