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文学思想考论
发布时间:2020-11-17 06:19
作为“清初三大家”之一、“易堂九子”之首的魏禧,在清朝名重一时,然近年对其研究似与其时不称。对魏禧的文艺思想研究还缺乏综合性、系统性。本文一共分为四章,从文本的详切解读入手,希望能够追本溯源地对魏禧的文艺思想进行分析。 秉着“知人论世”的治学传统,力求展示魏禧真实的思想面貌,第一章主要对其生平及文学活动进行考索。对其生平进行认真的考索,其家风和少年经历,比如父亲的爱国、不屈、明辨等对其思想是有深刻影响的。在动乱之际的隐居翠微峰也是魏禧一生的重大决策,它既包含着乱世之际魏禧的生存智慧,又有其独特的人文附着。此章还对诸子所建之“易堂”进行了解读,通过阐述“易”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我们不难理解明清易代之际遗民为何对《易》如此推崇,同时也明白,遗民读《易》,读的是世之治乱兴衰中的忧患,读的是当代历史中的德业日新,读的是本人命运中的刚健不息。所以对于如何取名为“易堂”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四大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对易堂的赞颂,认为“易堂真气,天下罕二”,也扩大了易堂的影响,本文也对“真气”作了阐释,并在第二章第五节的“美学思想”中进一步对“真”作深入解读。为了对魏禧的文本及流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此章对魏禧的文本录存及流传进行梳理,并对相关评论进行综述,对造成近代对魏禧研究有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对魏禧的文学思想进行述评。第一二节论述魏禧的文学创作理论。魏禧提出著名的“积理练识”理论,承认生活是创作的基础,通过读书,实践,不断积累素材,进行提炼,才能达到一种质的飞跃。尤其说到读书方法,认为不能因循守旧;写文章更不能因循,他提出了“善变为法”,主张既要遵法,又要出法。魏禧承认学无止境,所以学习还要虚心善疑,这样才会不断进步。魏禧的这些言论,借历史来论今,联系现实探索“经世致用”的道路,用“有用于世”的文章为现实服务。表现了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尚实尚真的精神。第三节论述魏禧的文学思想核心,也就是“经世致用”思想。他主张讲究实学,痛斥八股学风,这是明清易代之际遗民反思后深刻认知的要求,洋溢着时代的精神。虽然魏禧所说的文章的“理”、“道”,没有离开儒家的礼教观念、道德规范,但究其重点,立论的主旨,却还在“世道民生”方面。这些观念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王安石的“务为有补于世”,到清初顾炎武也提出的“经世致用”等进步主张,是一脉相承的。第四节论述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在民族危亡,复国无望的政治背景下,魏禧通过对明亡的总结和对时代的认识,认识到国家非一人一姓之公器,认识到现在的矛盾不是兴明灭清问题,而是如何解民族于倒悬,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此种开明的民族意识和爱民思想,是其致用思想的深刻根源,是对家国时势的识鉴,具有“痛定思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魏禧还对“真”、“法”、“本”、“气”等范畴做了阐释,具有初步的辩证思想,对推动清初散文创作,摆脱模拟化倾向,真实反映时代风貌,联系现实社会,起着一定的作用。第五节对魏禧文学思想中的美学范畴做了简要论述。 第三章对魏禧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作简要分析。魏禧的文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作为江西宁都的学者,也尤其独特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考察,挖掘魏禧与同时代学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不仅是对魏禧研究的拾遗补缺,也是认识其品格、志趣、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章对魏禧的字号及卒年进行了考证,这对全面了解一个作家是必要的。还考证了魏禧的交游经历,这也是其文学创作及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应给予重视。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思路
第一章 生平与文学活动考索
1.1 家世家风及少年经历
1.2 隐居翠微
1.2.1 翠微峰是理想的避地
1.2.2 翠微峰有独特的人文附着
1.2.3 历史见证着魏禧的生存智慧
1.3 关于易堂
1.3.1 易代之际的“易堂”
1.3.2 易堂真气,天下无两
1.4 弃举业,为古文
1.5 文本录存与相关评论
1.5.1 对魏禧著述文本录存与流传的梳理
1.5.2 有关评论综述
小结
第二章 魏禧文学思想述评
2.1 魏禧文艺创作理论之“积理练识”
2.1.1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1.2 “正性情,治行谊”
2.1.3 “自写性情,发抒怀抱”
2.1.4 “勤学虚心,事事有得”
小结
2.2 魏禧文艺创作理论之“化工与画工”
2.2.1 风格多样的文章
2.2.2 多删改与善剪裁
小结
2.3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文学思想核心论
2.3.1 “道”与“理”
2.3.2 反对八股之弊
2.3.3 须有用于世
小结
2.4 “器识”乃“本中之本” ——文学思想基础论
2.4.1 开明的民族意识
2.4.2 爱民思想
2.4.3 赞颂节义
2.4.4 反对虚伪
小结
2.5 “兴会所致”,“浩然自快其志” ——魏禧美学思想探微
2.5.1 魏禧之“真”
2.5.2 魏禧之“本”
2.5.3 魏禧之“精”
2.5.4 魏禧之“新”
2.5.5 魏禧的“气”
2.5.6 辩证思想
小结
第三章 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3.1 时代精神
3.2 江山之助
小结
第四章 相关考辨
4.1 魏禧字号及卒年考
4.2 魏禧交游考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7178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思路
第一章 生平与文学活动考索
1.1 家世家风及少年经历
1.2 隐居翠微
1.2.1 翠微峰是理想的避地
1.2.2 翠微峰有独特的人文附着
1.2.3 历史见证着魏禧的生存智慧
1.3 关于易堂
1.3.1 易代之际的“易堂”
1.3.2 易堂真气,天下无两
1.4 弃举业,为古文
1.5 文本录存与相关评论
1.5.1 对魏禧著述文本录存与流传的梳理
1.5.2 有关评论综述
小结
第二章 魏禧文学思想述评
2.1 魏禧文艺创作理论之“积理练识”
2.1.1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1.2 “正性情,治行谊”
2.1.3 “自写性情,发抒怀抱”
2.1.4 “勤学虚心,事事有得”
小结
2.2 魏禧文艺创作理论之“化工与画工”
2.2.1 风格多样的文章
2.2.2 多删改与善剪裁
小结
2.3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文学思想核心论
2.3.1 “道”与“理”
2.3.2 反对八股之弊
2.3.3 须有用于世
小结
2.4 “器识”乃“本中之本” ——文学思想基础论
2.4.1 开明的民族意识
2.4.2 爱民思想
2.4.3 赞颂节义
2.4.4 反对虚伪
小结
2.5 “兴会所致”,“浩然自快其志” ——魏禧美学思想探微
2.5.1 魏禧之“真”
2.5.2 魏禧之“本”
2.5.3 魏禧之“精”
2.5.4 魏禧之“新”
2.5.5 魏禧的“气”
2.5.6 辩证思想
小结
第三章 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3.1 时代精神
3.2 江山之助
小结
第四章 相关考辨
4.1 魏禧字号及卒年考
4.2 魏禧交游考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建华;易堂九子"的思想内核是宋明理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赵世瑜;社会动荡与地方士绅──以明末清初的山西阳城陈氏为例[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3 秦良;论彭士望的散文[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向南;清初十作家传记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廖华生;清初士人:道德追求与社会责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支金平;魏禧论兵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87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