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13:07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作为我国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特征,成为历代文人的案头必备之书,在后世广泛传播。本文借鉴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切入《世说》的传播与接受问题,从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以新的视角,多角度地勾勒出其在元明清时期的传播流布情况及特色。全文共五章。第一章论述《世说》的文本传播。文本传播是《世说》整个传播史上最主要的传播形态。本章概述了《世说》自成书后的文本传播轨迹,重点在明清时期。第二章论述元明清时期《世说》评点传播。小说评点不仅对读者的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小说的传播和普及起着促进作用。作为我国文学史上首部被评点的小说,《世说》一直受到文人特别是评点家的青睐,本章选取了刘辰翁、刘应登、王世懋、凌濛初、李贽五人的评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评点特色的解读,了解《世说》在后世的评点传播情况及其评点所折射的时代特色。第三章论述元明清时期《世说》戏曲传播。相对于文本传播,戏曲传播更趋向世俗化,它将《世说》的接受者从文人士大夫扩大到普通的平民,扩展了《世说》的传播范围。本章通过对元明清时期《世说》改编剧的剧目进行系统梳理,从戏曲传播的...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世说》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二、《世说》传播的界定
第一章 《世说》的文本传播
    第一节 元代之前《世说》的文本传播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世说》的文本传播
第二章 元明清时期《世说》评点传播
    第一节 刘辰翁对《世说》的评点
    第二节 刘应登对《世说》的评点
    第三节 王世懋对《世说》的评点
    第四节 凌濛初对《世说》的评点
    第五节 李贽对《世说》的评点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世说》戏曲传播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世说》改编剧剧目及存佚情况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现存《世说》改编剧题材及改编方式
    第三节 元代《世说》改编剧与明清《世说》改编剧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元杂剧《汉宫秋》与明传奇《和戎记》比较研究
    第五节 元杂剧《晋陶母剪发待宾》和明传奇《运甓记》比较研究
    第六节 从接受者的角度解读杂剧《温太真玉镜台》和传奇《玉镜台记》
    第七节 明传奇《怀香记》略论
第四章 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创作
    第一节 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界定及兴盛原因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编撰方式
    第三节 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内容特色
    第四节 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第五章 《世说》对明清时期章回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素材的吸收
    第二节 “世说精神”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影响
附录一:现存《世说》主要版本
附录二:元明清时期现存《世说》改编剧剧情简介
附录三:元明清时期《世说》改编剧作者简介
附录四 元明清时期《世说》改编剧作者官职品级一览表
附录五: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作者及作品简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剧作对《世说新语》素材的艺术再造[J]. 齐慧源.  艺术百家. 2005(06)
[2]明代《世说新语》的研究及影响[J]. 王旭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3]凌濛初刊刻、评点《世说新语》考述[J]. 潘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4]《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材料的援引与重构[J]. 齐慧源.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5]李清与《女世说》[J]. 李灵年.  蒲松龄研究. 2002(04)
[6]《三国演义》改造《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J].   上饶师专学报. 1998(04)
[7]试论《世说新语》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J]. 徐虎.  明清小说研究. 1996(01)
[8]书生的困惑、愤懑与堕落——从小说笔记看明代儒贾关系之演变[J]. 陈大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

博士论文
[1]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D]. 张文德.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世说》学引论[D]. 刘强.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清代“世说体”小说研究[D]. 冷银花.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7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37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d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