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风1950-1970年代诗歌的情绪体验
发布时间:2020-12-26 01:13
胡风作为“七月诗派”的领袖人物,其诗歌的根本精神动因是以现代性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反思性。他提出了“情绪体验”的诗学理论,并穷其一生的努力去实践这一理论。所谓“情绪体验(emotional experience)”指的是情绪发生时的主观感受,它“是主体对周围现实及对自我本身的感受、感应与体验的总和,包括理性支配下的情感、情趣和超理性的意志、冲动。”在诗歌创作中,胡风将社会感应情绪和个人体验情绪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与对象“肉搏”,向对象“突进”。他的诗歌凝聚着其对于历史、现实、人生的种种思索,刻录下了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情绪体验:有喜悦、有愤懑、有痛苦、有怀念、有憧憬、有追求,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求索者的情绪世界。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就胡风“情绪体验”理论的阐释、独特性以及研究这一诗学理论的意义展开论述。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就《时间开始了》和《狱中诗草》两部诗集中的情绪体验展开剖析,以重新认识胡风诗歌的文学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他建国后诗歌的内在变化以及从自由诗到古体诗转变的心路历程,还原出一个完整、真实的情绪系统,由此深入到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了解诗人在复杂的历...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胡风研究的现状
1.2 胡风“情绪体验”理论的阐释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时间开始了”——持久阵痛中的个人情绪表达
2.1 群众情绪激动下的个人追溯
2.2 个人情绪感召下的大众形象
2.3 个性化的意象投放和场景再现
2.4 饱满的情绪与自由形式的结合
第3章 “狱中诗草”——化血为墨迹的私语情绪
3.1 挥之不去的诗情
3.2 满腹冤屈盼自由
3.3 独困暗室思亲友
第4章 “第一义的诗人”——难舍弃的诗歌情结
4.1 为“诗”:九死而未悔
4.2 做诗:情绪饱满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胡风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访谈录──访谈牛汉、绿原、耿庸、罗洛、舒芜[J]. 鲁贞银. 新文学史料. 1999(04)
本文编号:2938745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胡风研究的现状
1.2 胡风“情绪体验”理论的阐释及研究意义
第2章 “时间开始了”——持久阵痛中的个人情绪表达
2.1 群众情绪激动下的个人追溯
2.2 个人情绪感召下的大众形象
2.3 个性化的意象投放和场景再现
2.4 饱满的情绪与自由形式的结合
第3章 “狱中诗草”——化血为墨迹的私语情绪
3.1 挥之不去的诗情
3.2 满腹冤屈盼自由
3.3 独困暗室思亲友
第4章 “第一义的诗人”——难舍弃的诗歌情结
4.1 为“诗”:九死而未悔
4.2 做诗:情绪饱满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胡风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访谈录──访谈牛汉、绿原、耿庸、罗洛、舒芜[J]. 鲁贞银. 新文学史料. 1999(04)
本文编号:2938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3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