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欧阳修“文宗”形象的构建与衍变

发布时间:2020-12-26 19:16
  本论文包括引言和正文五章。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为“文宗”概念之分析。据笔者所见,“文”与“宗”结合为“文宗”一词,首次见于《后汉书·崔骃列传赞》,赞曰:“崔为文宗,世禅雕龙。”之后西晋陆机、张载,东晋袁宏,北魏崔光,南朝梁徐陵,隋朝薛道衡,唐朝陈子昂、王维、韩愈、令狐楚曾先后被称为“文宗”。宋代被称为“文宗”之人有杨亿、刘筠、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綦崇礼、吕祖谦、楼钥、刘克庄。某一学者被称为“文宗”的标准在历史中不断地演变着,“文宗”的内涵逐渐地演变成为对具有文学成就的人的尊崇之称。当然,“文学”不是唯一指标。其宗族整体的文学成就,其人正直的操守品质,广博的儒学修养,最高统治者的称赏,在特定时间段年长于他人,史家的见识等因素也是一个人得以被称为“文宗”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宋代“文宗”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名高位显;具有翰林学士和知贡举身份,在当时能引领一代文风。在这样的“文宗”的内涵和演变的背景下,欧阳修在生前以翰林学士并知贡举执天下文柄,被他的同僚、门生等追随者尊称为“文章宗”、“文章伯”。在欧阳修去世后,他首次在南宋葛立方《韵语阳...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对象及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文宗”概念的源起、内涵及演变
    第一节 “文宗”概念的源起和内涵
    第二节 “一代文宗欧阳修”之“文宗”内涵
第二章 欧阳修“文宗”形象的构建
    第一节 “醇深炳蔚”的文学业绩
    第二节 “道充中实”、“发文辉光”的文学观
    第三节 “义有可为”、“直往不顾”的凛然风节
    第四节 从欧阳修的“道论”观其儒学修养及对其文学的影响
    第五节 “吾交豪俊天下选”——广泛的交游活动
第三章 翰林学士身份与欧阳修“文宗”形象的衍变
    第一节 翰林学士欧阳修
    第二节 翰林学士苏轼:元祐崇欧
    第三节 翰林学士周必大:刊刻《欧阳文忠公集》
    第四节 翰林学士虞集:台阁文风追踪欧阳修
    第五节 翰林学士杨士奇与欧阳修台阁文人典范的形成
第四章 明代唐宋派学者之评论欧阳修与其“文宗”形象的衍变
    第一节 唐宋派眼中的欧阳修
    第二节 茅坤评论欧阳修文独得史迁之髓
    第三节 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评欧阳修文
    第四节 唐宋派对欧阳修文的评论与欧阳修“文宗”形象的衍变
第五章 欧阳修词史地位的确立及其和“文宗”的关系
    第一节 北宋中后期:欧词广播歌妓之口
    第二节 南宋:词选奠定欧词词史重要地位
    第三节 明代:关注欧词个别语句,关注欧词中言情词
    第四节 清代:欧阳修词史地位确立:“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第五节 为欧氏辨诬现象与欧阳修“文宗”形象的纯粹化
结语
附录一:欧阳修著作在历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①
附录二:历代对欧阳修文学史地位及其它方面的相关评论汇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宋翰林学士与诗史演进[J]. 陈元锋.  文学遗产. 2009(04)
[2]欧阳修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J]. 甘松,王丽琴.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3]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洛阳交游考述[J]. 陈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太学体”及其周边诸问题[J]. 朱刚.  文学遗产. 2007(05)
[5]古文批评的“神”论——茅坤《史记钞》初探[J]. 邓国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6]中国古典散文风神论[J]. 马茂军,张海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7]茅坤文学思想研究——从《唐宋八大家文钞》谈起[J]. 胡晓红.  柳州师专学报. 2005(02)
[8]《唐宋八大家文钞》与明代唐宋派[J]. 夏咸淳.  天府新论. 2002(03)
[9]略论欧阳修的“人格魅力”[J]. 周健自.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0(01)
[10]欧阳修入主文坛在庆历而非嘉祐[J]. 洪本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

博士论文
[1]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 叶帮义.苏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宋代词选研究[D]. 曹秀兰.安徽师范大学 2005
[2]欧阳修词研究[D]. 王岚.华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40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40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