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现代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29 16:57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的社会发展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落实到具体实践过程中,"现代化"对当代文艺政策以及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不同的要求和影响。一方面,现代化建设过程影响着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创作的内容;另一方面,作家的创作也对现代化建设进行反思与促进,二者构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关系。通过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挖掘"现代化"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在核心理念影响,清晰地展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精神流变与审美形式创新,思考"现代化"对当代文学中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建构,以此为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审美镜鉴和精神资源。 

【文章来源】:河北学刊. 2020年06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现代化”:当代文学叙事的主体内容
二、“现代化”:当代文学的内在审美逻辑理念
    (一)现代物质文明介入与“人的现代化”精神主体建构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现代化”精神特征
三、“现代化”:当代文学叙事形式的内在要求
    (一)“现代化”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
    (二)“现代化”对小说叙事语言的影响
    (三)“现代化”对小说叙事视角的影响
四、当代文学对“现代化”的文化建构与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乡镇中国”的“当下现实主义”审美书写——贾平凹《带灯》论[J]. 张丽军.  文学评论. 2014(01)
[2]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J].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2010(03)
[3]镀金时代的文学[J]. 旷新年,王向阳.  读书. 2009(06)
[4]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十七年文学”[J]. 肖伟胜.  中华文化论坛. 2006(04)
[5]20世纪初汉语的欧化与文学的变革[J]. 张卫中.  文艺争鸣. 2004(03)
[6]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一九七九年十月三十日)[J]. 邓小平.  文学评论. 1979(06)
[7]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与四个现代化——揭露“四人帮”对文艺工农兵方向的一个重大篡改[J]. 刘再复,杨志杰.  社会科学战线. 1978(03)
[8]漫谈《红旗谱》的创作[J]. 梁斌.  人民文学. 1959(06)



本文编号:2945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45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